“只有匡源據理力爭,主張堅守北京,誓與聯軍死戰到底。”
“然而在見識了英法聯軍的洋槍洋炮后,匡源被嚇破了膽,哭著求著讓咸豐帝帶他去承德,一時之間淪為笑柄。”
“第七位是杜翰,漢臣,時任工部侍郎、軍機大臣。”
“杜翰出身名門,他的父親是為咸豐奪嫡立下汗馬功勞的帝師杜受田。”
“仗著自己爹與咸豐的關系,他也深受咸豐信任。”
“最后是焦佑瀛,漢臣,時任太樸寺卿、軍機大臣。”
“相比于前幾位大臣,焦佑瀛有練兵方面的經驗,他曾主持天津一帶的團練武裝。”
“八里橋之戰后,因清朝的北方正規軍遭到毀滅性打擊,朝廷急需善于練兵的大臣,于是焦佑瀛也得到了咸豐的格外器重。”
雍正糊涂,到底是怎么安排顧命八大臣的人選的,簡直是漏洞百出。
他本就對咸豐不抱有任何期待,可如今看到咸豐臨終前安排的八大臣人選,他還是被咸豐的愚蠢給氣笑了。
安排顧命大臣最重要的,就是這些顧命大臣要能代表各方的利益訴求。
唯有如此,才能讓其他臣子心服口服,使得朝堂的政局穩定,不至于出現什么動蕩。
而咸豐是怎么做的,連平衡各方利益代表的人選都做不到。
顧命八大臣全都是文官,居然沒有一個能代表軍隊利益的大臣,這是咸豐安排顧命大臣最愚蠢的地方。
尤其是在大清晚期動蕩不安的局勢下,獲得軍隊的支持就更顯得重要了。
可偏偏咸豐安排的顧命八大臣排除了代表軍隊利益的大臣,這讓那些手握兵權的大臣如何肯善擺甘休
尤其是主播剛剛提到辛酉政變,既然要發動政變,軍隊的作用就更為重要了。
不用想也知道,代表軍隊利益的大臣肯定有參與到辛酉政變中。
“看完八大臣的履歷,估計有一些人發現了其中的問題。”
“問題一,咸豐任命的八大臣雖然有宗室,但沒有近支宗室。”
“載垣是十三阿哥胤祥的五世孫,與道光系宗室的共祖是康熙,關系非常疏遠。”
“端華和肅順是舒爾哈齊的后代,他們連太祖系都不是。”
“咸豐疏遠近支宗室,堪稱是迷之操作。”
“因為清朝是恩封爵位遞降制度,越是靠近現任皇帝血脈的,掌握的爵位就越多,在宗室中的話語權就越大。”
“咸豐忌憚恭親王奕,不希望他掌握實權,這可以理解。”
“但是咸豐把道光五弟惠親王、咸豐五弟敦親王、咸豐七弟醇郡王也一并排擠在外,這導致最后幾乎所有的道光系宗室都倒向了兩宮太后。”
“問題二,八大臣中沒有內閣大學士。”
“清朝的內閣大學士因為有軍機處的存在,淪為了沒有實權的榮譽頭銜。”
“這但是盡管權力被削弱了,清朝的三殿三閣大學士頭街也依舊只有元老級朝臣才能獲得。”
“而咸豐挑的八個人,只有肅順是協辦大學士。”
“協辦大學士為從一品,官階比之內閣大學士要低半級。”
“咸豐讓一個從一品的協辦大學士主持朝政,京城里的那些元老能服氣嗎”
“顯然是不可能的,既然不服氣,那很自然朝中的元老也不會支持八大臣。”
“問題三,作為滿洲貴族和外戚代表的景壽并不是可靠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