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的是有距離的接觸政策,只涉及器物不學習制度,只知皮毛不知根本。”
“這與日本當時實行明治維新,主動追隨融入西方的脫亞入歐戰略迥然不同。”
“改革層次不同,導致中日兩國的發展速度和最終效果差異巨大。”
“既然洋務運動不行,日本的明治維新可行。”
“那很自然的,當甲午戰爭結束后,上到慈禧光緒,下到販夫走卒,大家都明白了一個道理。”
“大清還得改革,就照著日本改,學習西方先進的政治經濟制度,不然就只能亡國。”
“于是到了1898年,在光緒皇帝的主持下,清政府便開始了戊戌變法。”
“現在一說戊戌變法,我們后世人往往有著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
“慈禧太后代表著貪戀權力的老頑固,是扼殺變法、殺戮維新派人士的老妖婆。”
“光緒皇帝是一位發憤圖強的有為君主,但卻有名無權,什么都說了不算,倒霉蛋一個。”
“以康有為為代表的維新派則是救國救民的大英雄,拯救中華民族于水火之中。”
“可戊戌變法的歷史真相并非是這樣的,總的來說戊戌政變就是一起烏龍所引發的慘劇。”
慈禧我是支持皇上變法的,可奈何皇上不爭氣,我只能出來穩定局勢。
說她貪戀權力,她無可辯駁。
可要說她反對變法,還大罵她是老妖婆,她是完全不認的。
自從鴉片戰爭之后,大清國就一直被歐洲列強欺負,以至于到了現在還要被昔日看不起的日本欺負。
為了大清國不亡國,她深深的明白必須變法了。
所以皇上任用維新派人士變法,她是大力支持的。
只要皇上不違反祖制,想要怎么變法,她都不會阻攔。
可事實證明,皇上只會把局勢越搞越糟,引得眾多大臣強烈不滿。
要是再這樣下去,大清國還沒有被列強瓜分完,滿清王朝自己就要崩潰了。
出現這樣動蕩的局面,她只能出來收拾皇上留下的爛攤子,所以根本就不存在她扼殺變法一說。
“在說戊戌政變之前,主播先給大家說說事件的主人公慈禧。”
“慈禧這個人,可以說她既是幸運的,同時又是不幸的。”
“說她幸運,她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權勢的女人,執掌大清將近半個世紀,享盡了榮華富貴,最終還能得以善終。”
“說她不幸,人生三大不幸,她全碰上了。”
“早年喪父,18歲的時候就死了爹。”
“俗話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作為家中的大姐,年紀輕輕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擔。”
“中年喪夫,26歲的時候老公咸豐死了,而26歲在當時來說也算是中年了。”
“最后是晚年喪子,等到她40歲,好不容易把兒子同治培養出來,等到兒子親政了,自己就可以退休享清福了。”
“卻不曾想同治又死了,白發人送黑發人。”
“當人生三大不幸同時發生在一個人的身上時,大部分人的心態都會是崩潰的。”
“若是心理素質差,40歲的慈禧估計就抑郁而終了。”
“不過慈禧靠著強大的心理素質還是挺了過來,她把4歲的光緒抱到宮中,從頭開始培養。”
慈禧我的內心要是不強大,我也走不到如今的地步。
回想自己一路走來的不容易,她不禁唏噓不已,感慨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