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決定征服中國,具體該如何操作呢”
“日本軍方想的非常簡單粗暴,直接殺過去就好了。”
“但這顯然不現實,英美不可能做視日本獨霸中國,于是日本的政客便決心繼續扶持代理人。”
“北洋時代,日本在中國扶持了兩股勢力。”
“一是皖系軍閥,二是奉系軍閥。”
“此時此刻,皖系已經瓦解,奉系的張作霖在原則問題上一直裝糊涂推脫不太配合。”
“見張作霖不聽話,日本政客隨即又開始尋找新代理人。”
“很快,日本人就盯上了下野的吳佩孚,卻被吳佩孚斷然拒絕。”
“拉攏吳佩孚不成,日本只好把工作重點再次放到張作霖身上。”
“當時的張作霖日子不好過,南方的國民政府鐵了心要打倒他,同時奉系內部又暗流涌動。”
“不過即便如此,張作霖在原則問題上也不打算讓步。”
“由此,張作霖與日本漸漸產生裂痕。”
吳佩孚我乃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絕不可能做漢奸為小日本賣命。
他雖然處境不好,急需大量錢財東山再起,但也不想背上漢奸的罵名。
一旦他答應小日本的拉攏,雖說可以獲得豐厚的利益,但必然會遭到世人的唾棄。
他還猶記得當初小日本派了一名大佐前來登門造訪,帶著整整五萬大洋擺在他面前。
并且小日本還許諾只要他同意當代理人,后面還會無償步槍十萬支,機槍兩千架,以及火炮五百門。
他那時候窮困潦倒,毫不猶豫的收下了小日本的禮物。
盡管如此,他也只是和小日本派來的大佐把酒言歡,只字不提代理人的事情。
他雖然眼饞小日本的條件,但也明白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漢奸的罵名他可承擔不起。
“1928年1月,下野四個月的蔣介石宣布復出。”
“隨后蔣介石與馮玉祥、閻錫山、桂系達成共識,北伐大業尚未完成,吾輩還需繼續努力。”
“于是國民黨各派勢力也暫時停止了內斗,決定二次北伐,先打倒奉系再說。”
“北伐需要花很多很多錢,為了搞錢,蔣介石下野前曾用上了綁架、扣上通匪帽子等下三濫手段迫使江浙財閥捐款,但效果并不是很好。”
“這次復出,蔣介石吸取教訓,讓財政部長宋子文牽頭,讓江浙財閥的幾家大銀行買下國民政府發行的公債,然后再由銀行出面在證券市場拋售。”
“作為回報,蔣介石將大批財閥領袖吸納入國民政府擔任公職。”
“如棉紗大王榮宗敬出任中央銀行理事、虞洽卿出任中央銀行監事、大鹽商徐靜仁出任財政部鹽政處處長。”
“通過種種措施,蔣介石在二次北伐前夕,將自己與江浙財閥的利益牢牢綁定。”
“1928年4月7日,解決了軍費問題的蔣介石誓師北伐。”
“隨即,北伐大軍沿津浦、京漢、正太三條鐵路北上,首先向盤踞于山東的張宗昌和孫傳芳發起總攻。”
“這場戰斗,沒什么好說的,北伐軍的第一、二集團軍總計兵力60萬。”
“而張宗昌所部純屬雜牌拼湊,雖然人數也不少。”
“但編制紊亂,戰斗力低的莫名其妙。”
“至于孫傳芳,龍潭之戰后。”
“他又拼湊了五個師,不過這些新拉來的壯丁士氣低落。”
“面對這倆弱雞,北伐軍輕松取勝。”
蔣介石這次北伐,我勢在必得,沒有人可以阻止我統一全國。
為了北伐大業,他費勁千辛萬苦,這才把江浙財閥的利益牢牢綁定在他的戰車上。
有了江浙財閥利益集團的幫助,他就可以徹底解決北伐大軍軍費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