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環相扣,環節多了,出紕漏的機會也就多了。
所以,連環計一半是計,一半是運氣。
但不管怎么說,龐統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劉備占據荊州領荊州牧時,龐統以州從事的身份代行耒陽縣令。”
“因為在任期間不處理縣政,被免除官職。”
“東吳魯肅為此寫信給劉備,表示龐統不是治理百里縣城的人才。”
“唯有讓龐統擔任治中的職位,才能施展他的才能。”
“諸葛亮也向劉備提過龐統,于是劉備召見龐統交談。”
“經過一番交流過后,劉備對龐統大為器重,任命他為治中從事。”
“劉備對待龐統的親近僅次于諸葛亮,于是龐統就和諸葛亮共同擔任軍師中郎將。”
“后來諸葛亮鎮守荊州,而龐統則隨劉備入蜀。”
“有一次,劉備與龐統宴會談話。”
“詢問龐統擔任周瑜的功曹時,他自己到達吳地,聽聞周瑜曾經秘密上報勸孫權扣留自己,是否有這件事。”
“并說在誰的手下,當然就該忠于誰,讓龐統不要隱瞞。”
“龐統直言確有此事,劉備嘆息自己當時處境危急,有所求不得不前往吳地,差點就落入周瑜的手里了。”
“并表示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
“諸葛孔明那時也勸他不要去,而且一再堅持,想來也是怕孫權扣留他。”
“他當時卻認為孫權要提防的是北面的曹操,應該希望有他做孫權的援手。”
“所以才堅持去見孫權,一點也沒有疑慮。”
“現在想來,這確實是一步險棋,并非萬全之計。”
李隆基龐統要是一早就拿出舉薦信,也不至于被劉備隨意打發了。
就他所了解的,龐統在去見劉備的時候,身上雖然準備著魯肅和諸葛亮寫的兩封舉薦信,可卻并沒有拿出來。
而劉備在見到龐統時,也非常嫌棄龐統的丑陋樣貌,并直接將其打發到了一個小縣城。
結果,龐統還沒做多久的官,就被人舉報了。
劉備派張飛去查看,發現龐統用少量的時間處理了一個月的政務,并在其后拿出了魯肅的舉薦信。
雖然那時龐統有諸葛亮和魯肅的舉薦信,但只是拿出了魯肅的舉薦信。
在他看來,多少也能猜得到龐統此舉的用意。
無非就是在世人眼中,鳳雛與臥龍齊名的存在。
如果就這樣拿出了諸葛亮的舉薦信,怕是會低人一等,這才僅僅將魯肅的舉薦信亮了出來。
“建安十六年,法正奉益州牧劉璋之命到荊州,迎接劉備入益州共拒張魯。”
“法正私下向劉備獻秘計,請劉備借機謀取益州。”
“劉備猶豫再三,不能決斷。”
“當時龐統向劉備進言,表示荊州荒蕪殘敗,而東有吳國孫權,北有曹操,想要三足鼎立難以成功。”
“現在益州國富民強,有戶口百萬,土地肥沃,物產豐饒。”
“如果真能奪取益州,以為根基,可成就大業。”
“而劉備有所顧慮,認為曹操與自己勢同水火,曹操急切,自己就寬和。”
“曹操暴虐,自己就仁義。”
“曹操詭譎,自己就忠厚,什么都和曹操相反,才可成事。”
“如今為了益州而失信義于天下,不是可取之道。”
“龐統再次進言,如今正值權利交替之時,不能墨守成規,要隨機應變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