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劉備與劉表的兒子們協力同心,上下一心,他們東吳則應該進行安撫,并與之結盟。
如果劉備和劉表兒子之間離心離德,他們就應另作打算,以成就自己的大事。
也正因如此,他才請求奉命前往荊州向劉表的兒子們吊唁。
并慰勞他們軍隊中的將領,以及勸說劉備安撫劉表的部下。
齊心協力,共同對付曹操,劉備一定樂于從命。
如果這件事處理得好,則天下就可以平定了。
在眾將領勸諫孫權投降曹操時,唯有他力主聯合劉備抗擊曹操。
當時為了勸諫孫權的抗曹決心,他著實花費了一番口舌,這才說服孫權抗曹的決心。
投降迎接曹操,他魯肅可以,唯有孫權不能。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他非常明白一件事。
要是他投降了曹操,曹操理當送他回到故鄉。
根據他的聲名地位,總還能做個小官。
乘牛車,有隨從,交游士大夫,慢慢升遷上去,也少不了做個州郡長官。
但要是孫權投降了曹操,曹操只會像軟禁漢獻帝那樣對待孫權。
也正是他的這番言論,才堅定了孫權抗曹的決心。
“赤壁戰后,孫權愈加倚重魯肅,把他稱作自己的知己。”
“后來劉備派人謁見孫權,請求借荊州。”
“呂范等將領勸孫權扣留劉備,周瑜在外地,也上疏表達同樣的意思。”
“唯有魯肅從全局考慮,勸孫權把荊州借給劉備,以孫劉聯合,共同抗曹。”
“孫權聽完魯肅的分析后,同意了魯肅的主張。”
“曹操聽聞孫權借荊州給劉備的消息時,正在寫信,震驚之下,手中的筆掉落在地。”
“周瑜病危時,寫信給孫權,推薦魯肅代替自己。”
“孫權采納了周瑜的建議,當即任命魯肅為奮武校尉,接替周瑜統領部隊。”
“周瑜私屬部隊四千多人,以及原來的奉邑四縣,全都轉歸魯肅所有。”
“魯肅開始時駐守江陵,后移兵下駐陸口。”
“威望恩義,大行于眾,部屬增加萬余人,被任命為漢昌太守。”
“建安十九年,魯肅隨孫權攻破皖城,改任橫江將軍。”
“在此之前,益州牧劉璋法度綱紀頹敗廢弛,周瑜等人曾勸孫權借機攻取蜀地。”
“孫權就此事征詢劉備的意見,劉備心中有自己的打算,假意對孫權說。”
“我與劉璋托名為皇族后裔,希望借助先人英靈,以匡救漢室。”
“如今劉璋得罪了大家,我獨自內心驚懼不安,不敢聽說攻取蜀地的話語,希望您對他實行寬恕。”
“如果這個請求沒有得到答復,我當披散頭發歸隱山林。”
“孫權答應了劉備的請求,也就沒有趁機攻取蜀地。”
“然而,后來劉備卻向西進軍,圖謀吞并劉璋,留關羽鎮守荊州。”
“孫權明白劉備吞并蜀地的意圖后,勃然大怒,大罵劉備是狡猾奸詐的小人。”
趙禎盡管周瑜和魯肅有矛盾,但從周瑜臨死前極力推薦魯肅來看,周瑜還是非常明白事理的。
在劉備借荊州一事,周瑜和魯肅就有明顯的矛盾。
魯肅認為孫權固然實力強大,但曹操的勢力太大了。
按照魯肅的說法,東吳剛剛占有荊州,還沒有來得及在民眾中施行恩德信義。
如果把荊州借給劉備,讓劉備去安撫百姓,實是上策。
因為這樣一來,曹操多了一個敵人,孫權多了一個朋友。
要知道,周瑜視劉備為眼中釘,欲殺之而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