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兩種觀點過于對立,而且雙方都堅持己見,誰也不肯妥協。
所以很快,一場圍繞著這篇文章的大討論,就開始迅速席卷整個東漢。
而作為這篇文章的作者,班昭更是成了爭論的焦點。
其實從班昭所處的歷史背景來分析,這篇《女戒》并沒有很大的問題。
因為《女戒》這篇文章,是班昭在晚年時期為世家女子和宮中貴人所作。
當時班昭已經身患重病了,而族中的女子們也都快到了適婚的年紀。
班昭害怕她們不懂禮節,在婚后失了夫家的面子,辱沒了娘家的顏面,于是便寫了《女戒》這篇文章。
其實這篇文章還有著更深層次的意思,班昭想通過《女戒》這篇文章矯正當時的風氣。
因為當時班昭發現漢朝皇室中已有女子干預朝政,外戚也有了擅權的苗頭。
班昭便決定曲線救國,想通過寫文章的方式來避免這種局面,可謂用心良苦。
然而隨著這篇文章逐漸流傳,相關爭論越來越大,事情很快就脫離了班昭的控制。
諷刺的是,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不是別人,正是鄧太后。
鄧太后和班昭亦師亦友,兩人的關系沒得說。
但從文章本身來看,如果鄧太后認可班昭這篇文章。
那就意味著她現在掌權是不合法的,必須馬上放棄權力,把一切都交給小皇帝來打理。
這個結果,顯然是鄧太后無法接受的。
除了對權力的執著之外,更重要的是,鄧太后很清楚一點。
一旦現在放棄權力,由小皇帝接班,接下來國家一定會出大問題。
因為當時在位的小皇帝年齡太小,根本就無法應對天災頻發的狀況。
所以最后,在班昭寫完《女誡》不到一年之后,鄧太后下令將班昭的兒子調離京城。
同時,按照班昭自己的理論,夫死從子,班昭就必須跟著自己的兒子一起上任。
就這樣,班昭離開了京城,徹底脫離了政治漩渦的中心。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既算是一種貶黜,也算是一種變相的保護。
至少,班昭擺脫了輿論漩渦的中心后又活了七八年,最后高齡善終了。
在得知班昭去世之后,鄧太后更是親自身穿素服為其哀悼。
顯然,在鄧太后眼里,早已將班昭當成了自己至親的長輩。
但同時立場不同,又注定鄧太后無法接受班昭寫出來的這些道理。
然而鄧太后沒想到的是,這篇文章所引發的風波,并沒有隨著班昭的離開而結束。
此后,大家的爭論雖然暫時擱置,但雙方對這篇文章的看法依然沒有妥協。
而在后來的很多年里,很多支持這篇文章的人,逐漸把這篇《女誡》捧上了天。
再之后,這篇文章,就真的成了無數女子的道德規范。
而里面主張的三從四德思想,嚴重禁錮了后世的女性。
至于說后世大家拿著三從四德,去嚴格束縛女性,這其實真的是班昭始料未及的。
不過是歷朝歷代的統治者為了強化統治,借助班昭的這篇文章,來嚴格束縛女性,這其實也不能怪到班昭的頭上。(本章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