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書侍郎崔湜就是因為與上官婉兒在外宅私通,后被引以為相的。”
“不久,崔湜又在主持事宜時,多有違失。”
“被御史李尚隱彈劾,以罪被貶外州司馬。”
“也因上官婉兒和安樂公主為其申理,仍官復原職。”
“710年,太平公主勢力日盛,上官婉兒又依附太平公主。”
“六月初二日,李顯突然駕崩。”
“韋皇后將兵馬大權以及中央禁軍等全部安排了自己的黨羽和族人,朝政大權盡落韋氏之手。”
“上官婉兒與太平公主起草了一份遺詔,立李重茂為皇太子。”
“李旦輔政,韋皇后為皇太后攝政,以平衡各方勢力。”
“然而宰相宗楚客、韋溫更改詔書,勸韋后效仿武則天。”
“得到消息的李隆基與太平公主商議,決定先下手為強。”
“唐隆元年,李隆基發動唐隆之變。”
“以禁軍官兵攻入宮中,殺死韋后、安樂公主及所有韋后一黨。”
“在李隆基率軍進入宮中時,上官婉兒執燭率宮人迎接。”
“并把她與太平公主所擬遺詔拿給劉幽求觀看,以證明自己是和李唐宗室站在一起的。”
“劉幽求拿著遺詔求李隆基開恩,但李隆基不許,斬上官婉兒于旗下。”
“太平公主非常哀傷,派人去吊祭,并出錢五百匹絹。”
朱棣:從巾幗宰相到挫骨揚灰,上官婉兒最幸與最不幸的一生。
中宗李顯去世后,玄宗李隆基發動政變,處死了韋后和上官婉兒等人。
盡管上官婉兒向李隆基投誠,但李隆基還是執意處死了上官婉兒。
唐中宗時代,唐代的政治比較混亂,各色各樣的人都想參政。
比如韋皇后、安樂公主、太平公主,都想做武則天第二。
上官婉兒也是強力參與其中,不停的和別人拉幫結派,形成政治集團。
但她本身根基比較淺,如同墻上草,風吹兩邊倒。
誰的勢力大,她就跟誰跑。
可悲可嘆的是,人算不如天算。
當她還沒有完全成為李氏這一黨的時候,唐隆政變發生了。
盡管上官婉兒手持火燭,拿著遺詔以表忠心。
但李隆基知道上官婉兒善變,不知道她以后還會再和誰拉幫結派,不如立即處死,以絕后患。
上官婉兒死后,她的墓葬是由睿宗皇帝下制修建并予以禮葬的。
其實上官婉兒的墓完全是太平公主一手所建,但這背后機隱含著政治動機。
李氏宗親恨上官婉兒,太平公主又不能公開批判李隆基的行為。
太平公主對侄兒李隆基發動政變雖然同意,那是因為有著共同的利益。
可對李隆基殺死上官婉兒這種做法不滿,可也無可奈何。
只能通過哥哥睿宗皇帝為上官婉兒正名,并批準為她舉行葬禮。
這就明顯表示了太平公主系,而上官婉兒留下的政治勢力也一并被太平公主收攏。
之后,太平公主謀逆被李隆基賜死。
李隆基下令平毀駙馬武攸暨墓,讓太平公主死無葬身之地。
由此可見,唐朝的政治是何等的殘暴。
太平公主對死于李隆基之手的上官婉兒高調示好,并親自安排志墓下葬。
在太平公主倒臺之后,新仇加舊恨,被認定為太平公主一黨的上官婉兒。
她的墓葬自然難以幸免,也一同被毀,尸骨蕩然無存。
建墓與毀墓,成了兩股勢力你死我活的斗爭。
上官婉兒的生命生前在政治的旋渦中翻滾,即便死后也仍無法難以逃脫。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