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贈詩告訴王昌齡,表達對友人的理解、同情和支持。”
“這是兩個仕途不如意的人,惺惺相惜的情意。”
“雖然被一貶再貶,但王昌齡面對困難處境時,相對灑脫。”
“很少抱怨自己的處境,是一個隨遇而安的人。”
“這是王昌齡最后一次被貶,也是他最后上任的官職,在任七年后,他遇上了安史之亂。”
“長安陷落,玄宗出逃至蜀川。”
“不久,太子李亨就在靈武即位,尊玄宗太上皇,大赦天下。”
“王昌齡借機告老還鄉,在路經亳州時,卻被亳州刺史閭丘曉趁亂殺害,時年六十八歲。”
“亂世之中,生命如草芥,即使是朝廷命官,被殺害了,也無人追究。”
“這樣的結局,落在王昌齡的身上,實在是唏噓。”
“他曾經熱情地歌頌過這個偉大時代,為自己生在大唐盛世而自豪,最后卻死于亂世的刀劍之下。”
“在某種意義上,王昌齡是跟隨著盛唐時代一起落幕的。”
李清照:大唐最霸氣的邊塞詩人王昌齡,卻被一個宵小妄殺。
天寶十五年,安史之亂爆發,天下大亂。
這一年王昌齡也已經五十九歲了,花甲之年。
因擔心居住北方的家人可能遭遇兵亂,決定回家看看。
不久之后,王昌齡便簡單收拾了行李。
然后立即出發,他一心想要早點回家,好面見家人。
這么多年貶謫生活,王昌齡許久沒有回家了。
然而,在途經亳州的時候,卻發生了意外。
此時張巡那邊告急,亳州刺史閭丘曉卻按兵不動。
一向不拘小節的王昌齡或許當著閭丘曉的面大加議論,無所顧忌的指責閭丘曉貪生怕死。
這下子徹底激怒了性格向來桀驁不馴的閭丘曉,他決定給王昌齡一點顏色看看。
他看出王昌齡行李簡單,料定王昌齡必定是無詔歸家。
因而想要拿住這點,逼迫王昌齡低頭。
王昌齡能低頭也不至于屢次遭貶謫,氣的閭丘曉當即下令杖殺了王昌齡。
王昌齡在花甲之年,卻死在了非常痛苦的杖殺。
明明還有幾天就可以見到心心念念的妻兒和母親了,但現在徹底回不去了。
可憐一代才子,居然死于貪生怕死之輩。
此時他的妻兒和母親或許也在滿心歡喜,算著日子等待王昌齡的回來,但等來的卻是王昌齡的死訊。
幾日后,王昌齡被杖殺的消息傳出。
得知消息的好友無不悲痛欲絕,紛紛為王昌齡鳴冤。
但閭丘曉卻以無詔歸家為由搪塞過去,想讓他們報仇也找不到理由,但張鎬除外。
張鎬和閭丘曉同朝為官,對閭丘曉的為人也略有耳聞,也很快知道了內幕。
一代才子,死于宵小之手。
但此時大唐正值多事之秋,他也不敢隨意處置一個大唐的官員,也不能立即王昌齡報仇。
但卻暗中發誓,遲早要為王昌齡討回公道。
這一等就是等了一年,最終為王昌齡報了仇。
王昌齡在后世被評為七絕圣手,是因為他推動了七絕詩的成熟。
而王昌齡的詩作題材眾多,尤以邊塞詩最為著名。
王昌齡的邊塞詩語句精煉,不過度渲染環境而注重邊塞與凈土的對比。
有時間軸上談古問今的大氣,詩句往往寫得卓然不群,離塵脫俗。
論氣度不在李白之下,情景交融,因而動人心弦。
如果王昌齡還能多活幾年,經歷整個安史之亂,或許有更加出彩的詩歌。
閭丘曉殺死了王昌齡的肉體,但王昌齡的詩歌卻跨越了時間。
如同永生花一樣,在文學界里永不凋謝。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