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子監學習一段時間后,很快到了第二年春,陳子昂信心滿滿地走進了考場。”
“但奈何基礎太差,人家個個都是十年以上的寒窗苦讀。”
“哪是陳子昂這半路出家的可比,從而不得不吃下落榜的苦果。”
張九齡:陳子昂,從一個紈绔不羈的富二代到大唐詩歌的扛旗人。
唐高宗顯慶四年,陳子昂出生于梓州射洪縣一個巨富家庭。
從生下來開始,他的人生就注定了目標,花錢,花錢,還錢。
作為一個任性的富二代,他從小就常常和一群富家子弟行走江湖。
他們整日聚在一起,騎馬仗劍,自以為是地以抑強扶弱為己任。
就這樣日復一日,直到陳子昂成長到十七八歲的時候,他還依舊不通古文詩書。
他在行俠仗義時用劍失手傷了人,傷者血流不止的樣子讓陳子昂不知所措,連手中的劍都變得異常沉重。
漸漸地,圍觀的人越來越多,人群中甚至有一些人開始憤怒地指責他欺負弱者。
年少的陳子昂呆愣在原地,不知如何面對這些民眾突如其來的指責。
這也讓他生平第一次對自己的所作所為產生了懷疑。
萬幸的是受傷的人后來被救了過來,再加上有一個富豪父親替他游走打點,最終得到了妥善解決。
陳子昂回到家里以后,便開始反省自己。
他發現自己這么多年的行俠仗義似乎是做錯了方式,他意識到仗劍走天涯的自由是有條件的。
自由需要有規則的約束,不能一味地橫沖直撞無法無天。
也正是這一事件讓一直醉生夢死的陳子昂第一次得以靜下心來,思考過往近二十年的人生。
彼時的大唐已經初現盛唐氣象,出生在如此遼闊帝國下的子民們無一不想著為國建功,渴望在這段偉大的歷史中留下自己的名字。
當身邊人都跟打了雞血般苦讀圣賢書,只為長安趕考一朝高中的時候。
向來對讀書科舉毫無興趣的陳子昂也終于棄劍勒馬,收起了那顆想做游俠的心,和絕大多數的大唐年輕人一樣,他也走上了備考科舉的道路。
陳子昂這樣十七八歲才打算從零開始學起的人,在外人看來只不過是紈绔子弟的一次心血來潮而已。
但很快這些人就發現那個日日在射洪縣的街頭巷尾飲酒作樂,牽黃擒蒼的陳少爺不見了。
長達兩三年的時間,陳子昂就像是老僧入定般在書山文海中暢游。
旁人窮經皓首才能通讀的詩文典籍,陳子昂只用了三年的時間。
也正是這短短3年的時間,他從一個目不識書的莽夫蛻變成了滿腹經綸的書生。
就像是突然被打通任督二脈一樣,陳子昂筆下的文章雋永悠長。
不少讀過他文章的人都紛紛感慨,字里行間有楊雄和司馬相如的風骨。
已經擁有足夠才氣的陳子昂終于在唐高宗調露元年正式出川,為了混個臉熟,他進入長安國子監學習。
并于第二年參加科舉,然后不出意外的落榜了。
這樣的失敗還沒有結束,因為在兩年之后21歲的陳子昂收到了科舉的第二場失敗。
沒有名聲的才氣就像是深藏地窖的美酒,武則天文明元年風塵仆仆趕到長安的陳子昂準備第三次參加科考。
兩次失敗已經讓他深刻意識到癥結所在,如果沒辦法讓長安城的權貴們記住自己的話,縱然是考三十次也無濟于事。
而就在這時,長安街頭一個叫賣胡琴的商販吸引了陳子昂的注意。
商販要價百萬,一時之間吸引無數豪杰權貴圍觀,卻又無一人敢開口應答。
而一直苦于無人知曉的陳子昂卻瞬間想到了提高自己知名度的辦法,這位不差錢的少爺眼睛也不眨一下就買下了胡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