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帶楊貴妃倉皇出逃,韋應物流落失職。
至此后,韋應物性格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
究其原因,應該有兩個方面。
一是,時代變遷,家道中落。
韋應物出生時,家道就已經不再輝煌,特別是安史之亂后。
那時他才剛到20歲,身份、地位、生活條件發生巨大的變化,導致他心理落差更大,迫使他不得不考慮將來的出路。
這是他改變自己性格乖張,開始立志讀書的社會原因之一。
二是,妻子元蘋對他的影響,可以說這是韋應物性格轉變的主要因素。
妻子元蘋出身名門望族,其祖上是北魏昭成皇帝,其父是吏部員外郞元挹。
她自幼學習女訓,知情達理,容德兼備。
妻子的賢良淑德,溫柔敦厚潛移默化地感染著他。
令他放松身心享受著家庭的溫暖,逐漸改變了他那冷峭乖戾的性格,洗心革面,潛心苦讀。
經過不懈的努力,終于在27歲那年考上科舉,完成了人生蛻變。
韋應物雖然入仕為官,但仕途偃蹇。
所居官職不高,俸祿微薄,一家人的生活十分困窘。
數十年來起起落落,像浮萍一般地被生活磨礪得憔悴不已。
妻子元蘋從天寶15年嫁入韋家,到大歷十一年去逝,前后二十年的時光。
可以說她一生為韋應物操勞,難得有安閑享受的日子,沒有享受過一天富貴的生活。
這是他心里的難以言及的痛,特別是安葬妻子時因生活困窘,不得不借地舉辦葬禮,更是他一生心懷對妻子的歉疚與負罪。
逝者已往,生者難息,韋應物那種對妻子永以為負的負罪感無法釋懷。
妻子的去逝,讓他心灰意冷,每每想起賢惠溫柔的妻子,黑暗傾扎的官場,便產生了無心仕途的念頭。
他安頓好元蘋的后事并將元蘋的一縷秀發貼身放于錦囊中,開始了他帶著妻子的游歷之路。
游歷的過程中,事事都與妻子分享,吃飯的時候總是擺上兩個碗,就像元蘋還在的時候一樣。
同時,他還寫下了十九首悼亡詩,來悼念他思念的妻子。
從這首詩作中,感受到了韋應物對痛失愛妻的無奈,對愛妻的追憶、歉疚與思念。
同時表達了自己失去愛妻后的孤獨、慘淡、飄零、無依的內心世界。
韋應物前半生,豪霸不羈,乖張放縱,被鄉人憎恨,后半生卻對愛情忠貞不渝。
愛妻香消玉殞時,他時年39歲,正值壯年。
但他再沒續弦,懷著對愛妻深深的思念,直到終老。
自愛妻去逝后,他寄情山水,在追念妻子的同時,寫下了許多反映民間疾苦的詩作。
“在那樣的亂世之中,他們二人的婚禮辦得極為低調。”
“或許人們會覺得浪子回頭有時候是一件難事,大多只在畫本子里出現。”
“可是這個女人,不僅讓他回了頭,還改變了他的后半生。”
“元蘋家中本也是世族貴家,能夠在人生最低谷的時候,嫁給這個曾經荒唐過的少年。”
“不提及他的過往,也不顧及他未來的人生路,只是給予他更多的扶持。”
“這樣一個溫柔又賢惠的妻子,也終于喚醒了韋應物。”
“過了一年之后,郭子儀率兵將長安奪了回來,韋應物也要開始考慮,他接下來的人生路到底要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