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八年下半年,唐寅出外遠行,游歷了皖南歙縣、休寧、福建仙游、浙江天臺山等地。”
“大約在正德二年年的春天,桃花庵落成,喬遷之日。”
“他邀請了沈周、祝允明、黃云等好友小聚,并作《桃花庵與祝允明、黃云、沈周賦》記載了當時的情形。”
“正德三年底,桃花庵內的建筑工作基本完成,這里也成為了他創作的主要場所。”
“此時唐寅的生活相對安定,除了以書畫謀生外,偶爾也會收徒授課,還時常與新朋舊友聚會宴飲、詩詞唱和。”
“正德九年秋天,唐寅受寧王朱宸濠的聘請,前往南昌。”
“前往南昌途中他游歷了廬山,作詩《廬山》以作紀念,并作有《匡廬圖》一幅。”
“在唐寅到達南昌后,寧王待其甚厚,兩人除了談詩論畫外,還參加了一些應酬和游覽。”
“寧王一方面做出禮賢下士的姿態,另一方面則在招兵買馬,囤積糧草,為起兵造反作準備。”
“當唐寅發覺寧王的造反意圖后,于是他立刻裝瘋賣傻讓寧王放其離開了南昌。”
“與來時的路線不同,他選擇從江西經安徽富春江至杭州,再從運河返回蘇州。”
“正德十年三月中旬,唐寅回到了桃花庵。”
“返回蘇州后,唐寅閉門謝客了一段時間,期間以飲酒、賦詩、作畫打發時間,修整一段時間后,才開始正常的人際交往。”
“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日,寧王起兵造反,唐寅得知消息后非常恐懼,害怕有人將其當做寧王的同黨。”
“同年七月二十六日,寧王被王守仁活捉,唐寅得以逃過一劫。”
“寧王被處死后,唐寅雖然沒有受到牽連,但對他的名聲造成了較大的影響。”
“讓他的生活大不如前,他想多賣一些畫作補貼家用。”
“但結果卻不盡如人意,讓他晚年過得十分凄苦,且疾病藏身。”
“嘉靖二年四月,他曾作《鐘進士圖》,希望借此驅邪避禍。”
“同年十二月初二,唐寅因病去世,曾留下絕筆詩一首。”
“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又何妨。”
“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漂流在異鄉。”
陳圓圓:靠畫春宮圖、寫艷詩糊口,唐伯虎一生只有慘,沒有風流。
唐伯虎是著名的詩人、書法家、畫家,尤其以其繪畫和詩詞成就而聞名于世。
他的才華橫溢,不僅在藝術上有著卓越的貢獻,還在文學領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唐伯虎的生平充滿了傳奇色彩,他的故事至今仍被后人傳頌。
唐伯虎出生于蘇州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父親唐時升是一位小官吏,母親則是一位賢良淑德的女性。
唐伯虎自幼聰慧過人,才情橫溢,尤其對詩詞和繪畫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他在家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早年便展現出卓越的才華。
十歲時,他就能作詩,十四歲時已能畫畫,成為當時小有名氣的神童。
然而,唐伯虎的求學之路并非一帆風順。
年輕時,他曾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但因種種原因未能如愿。
盡管如此,這并沒有阻礙他對藝術的追求。
相反,這段經歷讓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理想,決心以詩詞和繪畫作為自己的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