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宋朝以詞作為主,然而楊萬里卻是最喜愛的詩人。
他的詩作簡潔清新,活潑有趣,比起斐然的文彩。
文字中所透露出來的歡快的風格,更讓人倍覺親切。
讀楊萬里的詩,可以使人忘憂。
而即使在寒冷的冬天,楊萬里也是一副快樂的光景。
他用紙和筆,記錄著自己的生活細節,也記錄著關于人生的心得。
快樂,永遠是他的詩作,也是他的人生的基調。
“建炎元年,楊萬里出生吉州吉水。”
“家境清寒,世代沒有為官之人。”
“父親楊芾,以教書為業,母親毛氏,繼母為羅氏。”
“少時,吉水遭遇饑荒,其父為了親人能夠活下去,從百里外買米背回家來。”
“楊萬里八歲時,生母去世,此后楊萬里隨著父親四處游學。”
“經父親的安排,楊萬里十四歲時,拜高守道為師。”
“紹興二十四年,楊萬里考中進士,初授贛州司戶參軍。”
“紹興二十六年,楊萬里跟隨父親拜訪當時力主抗金的名臣大儒。”
“紹興二十八年,贛州司戶參軍任滿,楊萬里返回吉水,在鄉間常與叔父揚輔世往來唱酬。”
“不久,朝廷任命楊萬里為永州零陵縣丞,紹興二十九年底赴任。”
“當時名臣張浚謫居永州,杜門謝客。”
“楊萬里三次前往拜謁都不得見,后來又寫信力請,并通過其子張栻介紹,才得接見。”
“張浚和他促膝長談,勉勵他要正心誠意做人、做學問。”
“冬季,發生采石之戰,南宋軍隊在虞允文的指揮下,擊潰了金朝的水軍,海陵王的南征軍遭到失敗。”
“南宋軍隊大挫金兵,楊萬里作《海賦》以壯之。”
“對虞允文指揮之功,尤深推仰。”
“張浚官復原職,楊萬里寫了賀詞。”
“紹興三十二,楊萬里與蕭德藻相識,并結下深厚友誼。”
“隆興元年,經張浚推薦,楊萬里動身趕赴京城,擔任臨安府教授。”
“途中遇到符離之戰的敗將李顯忠,李顯忠被謫到潭州去,楊萬里寫下《路逢故將軍李顯忠以符離之役私其府庫士怨而潰謫居長沙》。”
“隆興二年正月,楊萬里得知父親病重,便匆匆離開杭州,返回家鄉,沒有去臨安上任。”
“此后,楊萬里一直侍奉病中的父親,直到父親去世。”
“乾道二年,楊萬里為父守喪期滿。”
“同年冬,楊萬里專程從家鄉吉水去長沙拜訪張栻。”
“楊萬里服滿復職,前往臨安,先后謁見樞密副使陳俊卿和樞密使虞允文。”
“上政論總結了靖康之難以來的歷史教訓,提出了一整套振興國家的方針策略。”
“虞允文讀后贊嘆說東南乃有此人物,力薦其為國子博士。”
“此后,楊萬里又返回家鄉吉水。”
“一直到乾道五年底,楊萬里家居,沒有出仕。”
“期間,他十分關心國事,寫有不少壯志難酬的詩作,都是折射了他苦悶的心情。”
張居正:一首趣味詩,盡顯別致,人生能保持住童真自然有多好。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