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間曾巡行各地,楊萬里對所過之處的民歌特別感興趣,認真玩味。”
“同年冬,沈師的農民起義軍逐漸壯大,從福建進入廣東梅州一帶。”
“楊萬里立即召集諸郡兵親自帶領前去鎮壓,年底就把起義軍全部鎮壓下去了。”
“淳熙九年,繼母喪,為母守喪。”
“服喪期間,楊萬里作詩很少,因與繼母感情很深,沉浸悲痛之中。”
“淳熙十二年,楊萬里遷吏部郎中,應詔上書,極論時事。”
“左丞相王淮問他,覺得當下最急的事是什么。”
“楊萬里答道,人才問題是當務之急。”
“并呈上《薦士錄》,舉薦朱熹等60人,都是正直且有才華之人。”
“鑒于楊萬里的才學和正直品格,八月,孝宗親自提拔他為太子侍讀。”
“楊萬里在為太子評述歷代史事,曾寫下《東宮勸讀錄》,借此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
于謙:楊萬里行走在家鄉湴塘村里的荷塘邊,感受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風景。
卻看到一只小蜻蜓戲水后懸停在剛剛冒芽的荷尖上,靈感倏忽而至。
這和楊萬里性格中那份孩童般的新奇與純真,和嫻熟的詩詞創作是分不開的。
這樣的觀察力可謂細致入微,這首詩也成為了一篇流傳千古的佳作。
楊萬里的詩歌自成一派,風格獨特,清新自然,給人一種曲盡其妙的感覺。
由于作詩甚多,又被稱為一代詩宗。
他年幼隨父親四處游學、使得他見識廣。
廿四歲才開始參加科舉考試,廿七歲進士及第,繼而步入仕途。
一直到宋光宗紹熙三年辭官回家,經歷近40年仕宦生活。
簡單一點來概括,他成名不易,出身不高。
但很有骨氣,一直主張抗金,辭官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雖然說,盡管仕途平穩,楊萬里的文學之路卻充滿了探索與革新。
他并不滿足于傳統的詩詞格式,而是勇于嘗試。
將日常生活中的點滴感悟融入詩中,使得他的作品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真摯的情感流露。
他的詩作語言平易近人,意境深遠,往往能在平凡中見真章,讓人讀來回味無窮。
在他的筆下,既有對自然美景的細膩描繪,也有對民生疾苦的深切關懷。
他通過詩歌表達了對百姓生活的關注,以及對社會不公的批判,展現了其作為文人的擔當與情懷。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楊萬里在詩歌創作上追求活法。
強調詩歌應隨時代變遷而不斷創新,這一理念在當時無疑是一種前衛的文學主張。
他鼓勵后學不拘一格,勇于突破,為南宋文壇注入了新的活力。
“淳熙十三年,楊萬里轉任樞密院檢詳官,掌管監察樞密院事務。”
“陸游應昭來到臨安,楊萬里與陸游思想、學術觀點、詩歌主張等方面雖不一致,但對陸游的文學才能卻是推崇備至。”
“淳熙十四年,楊萬里被任為秘書少監,掌管圖書、國史、天文歷數等的秘書省副長官。”
“此時寫有《旱曦應昭上書》等,陳述自己的政見,宋孝宗稱他直不中律。”
“而孝宗年事已高,北伐中原早以失去信心,宰臣沒有多大作為。”
“楊萬里雖竭心國事,但收效甚微,不免有點灰心。”
“淳熙十五年,宋孝宗采納翰林學士洪邁的建議,以呂頤浩等人配饗高宗廟祀。”
“朝中一些人認為張浚也在配饗之列,其中楊萬里最為堅決,上書力爭主戰名將張浚也應當配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