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它從不低頭服輸,一個勁地向上筆直生長,現在它的個頭已經超過了蓬蒿的高度了。
前兩句描寫松樹的生長艱苦環境,以及其成長的習性。
刺頭的刺,鉤勒出小松外形特點的同時,也準確地表達出它那堅強不屈的性格、銳不可當的精神。
正是有這種精神和性格,所以才會出蓬蒿。
這是必然的結果,也是未來凌云的征兆。
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世人不知道它其實是凌云木,直到它長成參天大樹的時候,才開始夸獎他的高大,承認它的偉岸。
后兩句詩人連用兩個凌云,后一個自然是指大松。
大松已然凌云,這個時候再來稱贊它高大,其實也毫無意義。
只有在凌云木尚小之時,加以愛護和培養,那才是有識見,才有意義。
他寫松,寫小松,其實都是在寫自己。
他生于寒門,以小松沒于荒草自比,可謂恰如其分。
關于杜荀鶴的出身,有個非常有意思的說法。
據說會昌末年杜牧調任池州刺史時,他的妾已懷孕,后出嫁給長林縣鄉正杜筠,生下了杜荀鶴。
但不管是不是杜牧的私生子,杜荀鶴的一生,都過得比較坎坷。
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晚唐向五代的過渡期,盛唐有多么燦爛,晚唐的政治就有多么的黑暗,出生在這個時期的詩人自然相當悲慘。
少有才名的杜荀鶴腹有壯志,為了實現夢想,在九華山、廬山等地勤學苦讀,長達十年左右。
學成之后躊躇滿志地參加科舉,期望一舉成名天下知。
晚唐時代的腐敗早已滲透到科場,選拔人才的科舉早已演變為公然賄賂,你上面有人,自然可以及第。
無人賞識,更無親族在朝中的杜荀鶴,在科舉的路上。
雖常有拜謁高官,但仍是被人看不起,導致屢屢落第。
考了幾次,又趕上了黃巢起義,不得已他只能從長安回到老家,過著半耕半讀的隱居生活。
世道不公,心中自然不平,于是在這樣遭遇之下寫了這首《小松》。
借物言志,表達他遲早會出人頭地,讓人刮目先看的自信。
而松雖小,但仍高潔,雄健,遲早有頂天立地的時候,這也是要對那些看不起自己的人所說的話。
當時藩鎮割據,晚唐的詩人文士想求聞達,還可以到各個藩鎮中尋求機會。
黃巢之亂結束后,杜荀鶴跑到大梁,冒著生命危險,干謁權勢熏天的梁王朱溫。
這次總算時來運轉了,受到了梁王的器重。
梁王因此派人把杜荀鶴的名字報給主管科舉的禮部。
有了朱溫的推薦,杜荀鶴果然以第八名的位次進士及第,當時杜荀鶴已經46歲了。
可惜他被朱溫推薦到朝中做了翰林學士,沒幾天就一命嗚呼了。
雖說杜荀鶴被人調侃為五日翰林,但這也是他苦讀幾十年換來的收獲,也是值得肯定的一件事。
回過頭再看這首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的詠物詩,真是充滿了人生哲理,有一種樂觀向上的力量,在激勵著我們奮進。
如果此時人生落魄,身處低谷,更要積極樂觀。
因為這并不是失敗,只要相信自己,困難都只是暫時的。
山有谷峰,人有起落,沒有誰的人生是一成不變的。
永遠不要小瞧自己,也不要小看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