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戰雖然是廉頗第一次獨立對外大規模作戰,但卻展現出卓越的軍事天賦和軍事才能。
他帶領趙軍長驅深入齊國境內,攻取陽晉。
廉頗憑此戰功被拜為上卿,躋身趙國軍事決策層。
就在廉頗春風得意時,突然殺出了一個藺相如。
藺相如原本是宦者令繆賢的舍人,機緣巧合被推舉到趙國權力核心。
起初,趙惠文王得到楚國的和氏璧,秦昭襄王聽說后派人寫信。
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交換寶玉,趙惠文王不忍割舍,但又需要向秦國解釋。
在這種情況下,藺相如被繆賢推薦為使者出使秦國。
而藺相如也不負所望,出色完成任務,上演了一出完璧歸趙的好戲。
秦昭襄王又要與趙惠文王在澠池議和會盟,但昭襄王是個有犯罪前科的人物。
早在二十年前,秦昭襄王與楚懷王面談,就曾把后者扣留不放,當做人質,獅子大開口進行勒索,要求割地贖人。
而楚懷王本人卻始終未能回國,最后落得個客死異鄉的結局。
所以趙惠文王害怕重蹈覆轍,不敢會盟,最后經過大臣勸諫。
趙惠文王勉強同意,并由藺相如陪同前往,廉頗領兵送至秦趙邊境。
澠池會上,藺相如不卑不亢的與昭襄王周旋,強硬回擊昭襄王施展的種種手段。
不僅使趙惠文王全身而退,還極大震懾秦國這些王公大臣。
澠池外交風波結束后,藺相如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
對于藺相如坐火箭式的上升,廉頗顯然是不服的,經常在旁人面前口出不遜。
從背景上,藺相如只是平民,而廉頗出身貴族。
從資歷方面,廉頗戰功卓著,手握重兵。
而藺相如不過逞一時口舌之快,靠能說會道立了點功就忝居相位。
而藺相如對廉頗的非議卻表現出豁達的一面,他不僅不怨恨,還很包容。
最后廉頗愧疚之下,主動負荊請罪,上演一出將相和的好戲,兩人從此成為刎頸之交。
廉頗和藺相如的根本矛盾是趙國外交戰略之爭,廉頗是貴族出身,嬴姓,秦趙本就是同門同種,趙國王族內部也分為聯秦派和抗秦派。
毫無疑問,廉頗是堅定的聯秦派,他主張連橫以實現東擴。
從早年率軍伐齊到后來攻打燕國,足以驗證廉頗的斗爭立場。
相比之下,藺相如卻是堅定的合縱抗秦派。
他早年曾在繆賢門下做舍人,而繆賢恰恰與燕王交好,藺相如又是他舉薦的。
再加上藺相如后期在秦王面前寧死都要拼命的架勢,足可以看出藺相如代表國內很多抗秦勢力的心聲,政治外交路線的不同讓廉頗和藺相如勢同水火。
最終讓兩人冰釋前嫌的還是幕后操盤手趙惠文王,并非出于所謂的臉面和愧疚。
趙惠文王是趙武靈王的兒子,他在位期間政治清明,武力強大,涌現出廉頗、趙奢、平原君等很多杰出人才。
在當時,趙國是唯一能在軍事上和秦國媲美的諸侯國,所以趙惠文王并非庸才。
澠池之會后,秦國向南發展,攻下魏國、楚國等很多領土。
而趙惠文王則指揮廉頗、趙奢等向東,攻克齊國濟西地區,此后廉頗又攻下魏國北部重鎮安陽。
幾年下來趙國將周邊能打的都打了,再打下去就是滅國之戰了。
在強溱的虎視眈眈之下,趙惠文王顯然不愿拿所有兵力與齊國拼命,而秦趙互為東西戰略擴張的地緣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