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廷把公孫敖、李廣交付司法官吏審訊,都應當斬首,后出錢贖罪,做了平民。”
“相形之下,衛青確是奇功,所以獨得賜爵關內侯。”
“他這次出擊,是漢朝對匈奴的軍隊勝利的開始,也是他個人的偉大事業的開端。”
“龍城之役在漢匈交戰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漢朝自高祖劉邦建國以來,屢受到北方匈奴的掠奪欺辱,如高祖白登七日之困,呂后受冒頓單于書信之辱。”
“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十四萬騎大入關,斥候一度掠至長安附近的甘泉。”
“以及匈奴頻頻對漢朝邊郡和百姓的燒殺劫掠等,可謂漢朝的心腹大患。”
“龍城的勝利打破了自漢初以來匈奴不可戰勝的神話,大大鼓舞了漢軍士氣,成為漢匈戰爭的轉折點,為以后漢朝的進一步反擊打下了良好的人心基礎。”
“衛青雖然出身于奴仆,但是善于騎馬射箭,勇力超過常人;”
“對官吏士大夫以禮相待,對士兵有恩,眾人都愿為他效力。”
“他有做軍事統帥的才能,所以每次率兵岀征能立下戰功。”
“漢武帝元朔元年秋季,匈奴以二萬騎兵入侵漢境,殺死遼西郡的太守。”
“擄去兩千多人,侵入漁陽郡和雁門郡,在兩地各殺害或擄掠了一千多人。”
“漢武帝派車騎將軍衛青以三萬騎兵出擊雁門,此次衛青率第一次出擊所率的騎兵數量的三倍反擊匈奴。”
“同時,將軍李息出擊代郡,也參與反擊匈奴。”
“李息將軍無所斬獲,衛青軍斬首虜數千人。”
“元朔二年匈奴集結大量兵力,進攻上谷、漁陽。武帝派衛青率大軍進攻久為匈奴盤踞的河南地。”
“衛青率領四萬大軍,成功采用過回側擊的戰術,迅速攻占高闕,白羊王、樓煩王大勢已去,率兵逃走。”
“衛青活捉敵兵數千人,奪取牲畜一百多萬頭,管控住了河套地區。”
“自此內地遷徙十萬人到兩地定居,設置朔方郡、五原郡。”
“衛青因此被封為長平侯,加封食邑三千八百戶,隨同出征的校尉也獲得不同的賞賜。”
“這次戰役后,漢武帝正式授予衛青大將軍印信,各路將領及部隊統一歸大將軍指揮。”
“由此,衛青逐漸成為西漢軍隊的最高領導者。”
“衛青因為顯赫戰功被封為長平侯,食邑三千八百戶。”
“衛青還朝后,漢武帝體恤他做出的貢獻,還封他的三個兒子為侯,衛青卻不以軍功自做,再三推辭說。”
“兒子還小,毫無戰功,取得勝利,是諸將校的功勞。”
“由于衛青的奏請,隨同他出征的十一名將校,才得以封侯賜爵。”
“在西漢收復河南之后,匈奴曾多次進襲朔方,企圖奪回河南地。”
“為了確保朔方,給予匈奴進一步的打擊,漢武帝發兵十余萬,進攻盤踞漠南的匈奴右賢王。”
“元朔五年春,衛青率軍出朔方,反擊右賢王。”
“李息率軍出右北平,以牽制單于及左賢王,策應衛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