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南還津鄉,路過家鄉南陽棘陽時,還奉詔祭祀祖墳。
此外劉秀還令大長秋在初一和十五探望岑彭的母親,以示關懷。
32年,劉秀親征隴右隗囂。
率部攻破天水郡,并與吳漢將隗囂圍困在西城。
此時,公孫述部將李育來救隗囂,被蓋延、耿弇包圍在上邽。
不久,劉秀回還洛陽,臨行前寫信說兩城若下,便可將兵南擊蜀虜。
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每一發兵,頭須為白。
決定水淹西城,不料失敗。
十一月,隗囂部將行巡、周宗率領蜀地救兵前來救援,隗囂得以逃出冀城。
此時,漢軍糧食用盡,只好燒毀輜重,撤軍而回,蓋延、耿弇也相繼退兵。
親自斷后,這才保證眾將安全撤離。戰后回駐津鄉。
“公元33年,公孫述派任滿、田戎、程泛乘船下江關,擊敗馮駿、田鴻、李玄,攻克夷道、夷陵,占據荊門、虎牙二山。”
“他們在江面上架起浮橋、斗樓,并在水下立起攢柱,斷絕水道,而大軍則在山上安營,抵拒漢軍。”
“幾次進攻,都失利而回,便建造直進樓船、冒突、露橈數千艘,做大進攻的準備。”
“公元35年,與吳漢、臧宮等將領調集南陽、武陵、南郡的兵士和桂陽、零陵、長沙的棹卒六萬人,會集荊門。”
“吳漢認為棹卒多費糧草,提議將他們解散。”
“則認為蜀軍勢大,棹卒不可解散,并上奏皇帝,說明情況。”
“光武帝對岑彭說大司馬習用步騎,不曉水戰,荊門之事,一由征南公為重而已。”
“于是在軍中招募搶攻敵人浮橋的勇士,許以重賞。”
“偏將軍魯奇應募,率勇士駕船逆流而上,直沖浮橋。”
“結果戰船被江中攢柱阻住,難以前行。”
“魯奇一面率軍士死戰,一面用火把焚燒攢柱,將橋樓燒毀。”
“盡起全軍,順風并進,所向無前。””
“蜀軍大亂,溺死者數千人。”
“漢軍斬殺任滿,生擒程泛,而田戎則逃回江州。”
“保奏劉隆為南郡太守,自己則率領臧宮、劉歆進占江關,并嚴肅軍紀,號令軍中吏士,不得虜掠百姓。”
“所到之處,百姓都奉獻牛酒,犒勞部隊。”
“接見當地長者,對他們說大漢哀愍巴蜀久見虜役,故興師遠伐,以討有罪,為人除害。”
“并堅決不肯接受牛、酒等物。”
“百姓大為喜悅,爭著開門歸降。”
“劉秀遂任命守益州牧,而每攻克一個郡,都先兼攝太守職務。”
“進軍江州,見田戎糧草眾多,短期內難以攻克,便留馮駿駐防,自己則率兵攻破平曲,收取糧草數十萬石。”
“公孫述派遣延岑、呂鮪、王元、公孫恢拒守廣漢、資中,又派侯丹拒守黃石。”
“多設疑兵,虛張聲勢,命楊翕和臧宮抵拒延岑等人,自己則分兵由水路回江州,溯都江而上,襲破侯丹。”
“隨后急行千余里,一鼓攻克武陽,并派精銳騎兵馳攻廣都。”
“一直攻到離成都幾十里的地方,其勢如迅風疾雨,所到之處,勢如破竹,敵眾潰散。”
“開始公孫述聽說漢軍在平曲出現,便派大軍前往迎擊。”
“等到到達武陽,繞出延岑部的后方,蜀地震驚。”
“公孫述更是大驚失色,以杖頓地道是何神也!此時駐扎在彭亡。”
“聽到這個地名,心中不悅,本想移營,結果因天黑未果。”
“公孫述派一刺客,謊稱是逃亡之人,前來投降,乘夜間刺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