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就修書北齊,請歸還閻氏,并愿通好。”
“此時突厥多次騷擾邊地,段韶駐軍塞下防御。”
“武成帝派黃門徐世榮乘驛車帶著宇文護的信向段韶請教。”
“段韶認為周人反復,不講信義,其晉陽之役,就是證明。”
“宇文護對外是丞相,在內其實為王。”
“既為母親請和,卻不派一介之使申其情懷。”
“我們則依據一紙之書,就送還其母,這恐怕是在向周示弱。”
“我認為,姑且佯裝同意,等些日子再放不遲。”
“武成帝不聽,于是派遣使者依禮送還。”
“宇文護得到母親后,依然遣將尉遲迥等襲擊洛陽。”
“武成帝詔令蘭陵王高長恭、大將軍斛律光率部抵御,軍隊駐扎在邙山下,滯留未進。”
“于是便命令段韶督察一千精騎,從晉陽出發。”
“五天后就渡過黃河,段韶與手下大將商議辦法。”
“段韶清晨帶領二百騎兵與諸軍一同登上邙阪,想看看周軍的陣勢。”
“來到大和谷,就遇上周軍,旋即派人馳告各營,集中兵馬。”
“段韶馬上同諸將擺開陣勢以作防備。”
“段韶為左軍,高長恭為中軍,斛律光為右軍,與周軍相對。”
“周軍便將步兵擺放在前,向山上沖去。”
“段韶認為敵徒步我騎馬,就指揮部眾邊退邊引誘,候其疲憊,一齊下馬攻擊。”
“短兵相接,周軍大潰。”
“其中軍所指處,也是迅速瓦解,投墜溪谷而死的就有許多。”
“包圍洛陽城的敵人,馬上逃遁,棄置營幕而不顧,從邙山到谷水三十里的距離內,到處都是拋撒著的軍資器物。”
“武成帝親自來到洛陽,慰問將士,在河陰擺設宴席,款待眾將,又策勛命賞,拜段韶太宰,封靈武縣公。”
“天統三年,除左丞相,又封永昌郡公,食滄州干。”
“武平二年正月,段韶由晉州道抵達定隴,筑威敵、平寇二城后返回京師。”
“二月,周軍寇掠,后主高緯派段韶與右丞相斛律光、太尉蘭陵王高長恭一同抵御。”
“三月底,到達西部邊境。”
“柏谷城這個地方,是敵人把守著的天險,石城千仞,諸位將領沒有哪個敢于圍攻。”
“諸將認為他的主意好,于是鳴鼓齊攻,城墻坍塌,俘虜其儀同薛敬禮,斬殺許多首級。”
“仍然在華谷筑城,置戍后凱旋,朝廷封段韶廣平郡公。”
“同月,北周又派將軍寇掠北齊邊境。”
“右丞相斛律光首先率領軍隊出討,段韶也請求同行。”
“五月,攻打服秦城。”
“周軍在姚襄城南再起城鎮,東接定陽,又挖出深塹,斷絕大道。”
“段韶就偷偷抽調壯士,從北邊發起襲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