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在河西走廊書寫輝煌篇章的英雄,其波瀾壯闊的一生終究成為中華歷史上的一頁輝煌篇章。
“唐宣宗特下詔令,大力褒獎張議潮等人的忠勇和功勛,擢升張議潮為沙州防御使,拜李明達為河西節度衙推兼監察御史。”
“李明振為涼州司馬檢校國子祭酒、御史中丞,吳安正等亦授官武衛有差。”
“十一月,唐朝令于沙州置歸義軍,統領沙、甘、肅、鄯、伊、西、河、蘭、岷、廓十一州,以張議潮為節度、管內觀察處置、檢校禮部尚書,兼金吾大將軍、特進,食邑二千戶,實封三百戶。”
“張議潮驅逐吐蕃守將,收復瓜、沙等州后,孤懸河西,四面皆為吐蕃、回鶻及其他勢力所控制,因此不得不連年征戰,抗擊各方勢力并壯大自己的勢力。”
“大中十年六月,張議潮又親率甲兵,進擊納職的回鶻部族。”
“兵行不過旬日,進至納職附近。”
“回鶻一時無備,措手不及,張議潮指揮大軍四面圍攻,奮勇沖殺,回鶻大敗,張議潮收奪駝馬之類一萬。”
“張議潮打敗回鶻以后,仍然加強戰備,積極防御,兼之富有軍事才干,足智多謀,屢次擊敗吐蕃軍,穩定了河西的政治局勢。”
“唐懿宗咸通二年三月,張議潮命其侄張淮深率蕃、漢兵七千人克復陷于吐蕃的最后一州涼州,并表奏朝廷。”
“至此,河隴地區失陷吐蕃一百多年全部光復。”
“咸通四年,唐朝復置涼州節度使,統領涼、洮、西、鄯、河、臨六州,治所在涼州,由張議潮兼領涼州節度使,涼州軍鎮得以恢復。”
“咸通七年十月,張議潮上奏朝廷,差使回鶻首領仆固俊與吐蕃大將尚恐熱交戰,打敗了吐蕃的侵犯,斬殺尚恐熱,將他的首級送到京師。”
“咸通八年,張議潮入朝,被唐王朝授為左神武統軍,晉官司徒,職列金吾,官居一品,并賜給田地宅第。”
“張議潮入朝后,由其侄張淮深執掌河西歸義軍事務。”
“咸通十三年,張議潮卒于京師,獲贈太保。”
“此后,安西的回鶻再次叛唐,引兵進犯肅州、酒泉、西桐地區。”
“張淮深率河西軍民英勇反擊,活捉回鶻首領,俘獲士卒千余人。”
“張淮深繼張議潮后盡力經營河西,多次打退了各族對河西地區的進犯。”
“孫子張承奉相繼為節度使。張承奉還在敦煌建立了西漢金山國小王朝。”
“后梁乾化四年,金山國滅亡,張氏歸義軍政權結束。”
辛棄疾:吐蕃憑借地理、騎兵優勢,吐蕃趁機攻陷繼取涼、瓜、甘、肅等州。
攻占了唐朝蘭、河、廓、鄯、洮、岷、秦、成、渭等隴右諸地,又攻陷沙州。
當然除了侵占河西、隴右,他們也曾一度占領過長安,可見得勢時的囂張之態。
為了鎮守新的占領區,吐蕃王朝在其東北到西北的邊境上設立了一系列的軍鎮,其中包括河西走廊的涼州軍鎮、瓜州軍鎮。
漢人百姓雖然沒有失去家園,但在淪陷區的人民,沒有地位,沒有尊嚴,身上的負擔也遠超過唐朝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