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行遇難后,捻軍上下對僧格林沁恨之入骨,新首領張宗禹決定利用僧格林沁驕傲輕敵的弱點,采取打圍戰術在各地流動作戰,以誘引僧格林沁,待其師勞力竭之后,再予以殲滅。
清同治四年五月,被張宗禹拖垮的僧格林沁,中了捻軍的誘敵之計,在山東曹州高樓寨陷入重圍。
當時,僧王部隊兵不得食,趁夜突圍之下,只率領少數隨向吳家店方向突圍,僧格林沁在途中因受傷而墜馬,只好伏身隱藏在麥田中,希望能避過捻軍搜捕。
最終,僧格林沁未能躲過這一劫,被捻軍一名16歲小兵張皮綆搜出,于麥田當中斬殺,時年54歲。
“六月,咸豐帝任命僧格林沁為欽差大臣,督辦海防軍務,重建大沽炮臺。”
“八月底,僧格林沁會同禮部尚書瑞麟來大沽口,著手大沽炮臺的重建工程。”
“僧格林沁是堅定的主戰派,堅決要求撤回談判代表,調用全國之兵,用傾國之糧,整頓部隊,把侵略者打出去。””
“但因主和派占上風,他的意見未被采納。”
“咸豐九年六月,英、法聯軍艦隊在侵華英軍海軍司令賀布少將率領下到達大沽口外后,立即進行武裝挑釁活動。”
“英法聯軍一路北上,艦隊由一艘巡洋艦和十三只炮艇組成,行至天津大沽口時,英、法侵略者一口拒絕從北塘登陸,闖入大沽口。”
“僧格林沁督軍力戰,擊毀英軍戰艦三艘,使英軍死傷四百六十四人,英海軍司令何伯受重傷。”
“相持數日,英法聯軍軍艦撤走。”
“咸豐九年底,僧格林沁在南北岸炮臺的原址上修建了5座炮臺,在北岸炮臺以北新建石縫炮臺1座。”
“炮臺周圍修筑堤墻,沿墻修蓋土窖,密布炮門槍眼,堤外挖溝,置木柵,聯成巨筏,以扼海口要隘,防止敵人登陸包抄。”
“作為大沽口的重要側翼防地,北塘炮臺也進行了重新修建,以防英法聯軍從大沽以北駕船闖入。”
“不久清軍在右岸迎戰失利,炮臺被攻陷,僧格林沁退守通州,咸豐帝下令拔去僧格林沁三眼翎,削去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鑲藍旗滿洲都統職。”
“繼續迎戰,戰敗于通州八里橋,瑞麟又敗安定門外,聯軍進入京城。”
“圓明園被毀,咸豐帝下詔革除僧格林沁爵位、官職,仍保留欽差大臣。”
“咸豐十年九月,和議成功,當時山東捻軍猖狂放肆,朝廷恢復僧格林沁郡王爵位,命他和瑞麟前去剿滅。”
“咸豐帝下詔催促僧格林沁到濟寧、兗州督師。”
“十二月,僧格林沁率領清軍一萬多人追擊捻軍,在巨野迎擊,祥瑞麒麟和副都統格繃緊前額位于其西,殺死很多捻軍,但格繃緊前額陣亡。”
“咸豐十一年二月,大批捻軍由江蘇北上,僧格林沁在菏澤李家莊與捻軍作戰,清軍失利,察哈爾總管伊什成布陣亡,回師駐扎在唐家口。”
“同治元年八月,捻軍渡過運河,侵犯泰安、濟南。”
“僧格林沁親自率領大軍追擊,捻軍節節敗退。”
“捷報傳到朝廷,恢復了僧格林沁的御前大臣職位,獎賞回黃韁繩,授正紅旗漢軍都統,管理奉宸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