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慶十七年十月初七日,左宗棠生于湖南省湘陰縣東鄉左家棠,父親左觀瀾,母親余氏。
左宗棠的父親左觀瀾以教書為業。從小左宗棠跟隨父親耳濡目染,后進入城南書院讀書,受教于湖南大儒賀熙齡,受到其經世致用思想的影響。
在求學期間,結識了胡林翼等同窗好友。
道光十二年,20歲的左宗棠參加鄉試,中舉人。
同年左宗棠與同鄉富商千金周詒端結婚,入贅周家。
左宗棠在考中舉人后連續參加三次科舉,接連失利。
“左宗棠遂歸鄉務農,在湘陰東鄉柳家沖買田70畝,自號湘上農人。”
“此時,左宗棠將精力集中到經世致用之學上,關注地理、軍事,尤其注意邊疆史地的研究。”
“道光十七年左宗棠擔任醴陵淥江書院的主講。”
“兩江總督陶澍路過醴陵,左宗棠應醴陵縣令的邀請,為陶澍作楹聯。”
“聯中左宗棠巧妙地嵌入了當年道光帝欽賜陶澍印心石屋之事。”
“此舉得到了陶澍的賞識,陶澍與左宗棠徹夜交談,此后二人來往不斷。”
“道光十九年陶澍去世,陶澍好友賀熙齡邀請左宗棠教導陶澍幼子陶桄。”
“此后,左宗棠在陶澍老家安化小淹擔任陶桄家教長達八年時間。”
“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爆發,左宗棠十分關注戰事,對于清廷官員的腐敗無能十分痛恨。”
“鴉片戰爭戰敗后,林則徐被發配新疆,左宗棠對他十分同情。”
“在陶澍老家教學中左宗棠借閱了許多陶家藏書,獲得了不少軍事、地理知識。”
“道光二十四年教學多年的左宗棠用多年來的積蓄購買了湘陰東鄉柳家沖的一塊70畝的田地,左宗棠在門前提署柳莊,從此離開周家定居于此。”
“道光二十八年胡林翼向林則徐推薦左宗棠出任幕僚,但左宗棠在陶家忙于教學,未能赴任。”
“道光二十九年,左宗棠在長沙開館教學。”
“同年,林則徐路過長沙,與左宗棠見面。”
“雙方交談甚歡,林則徐稱贊左宗棠為不凡之才。”
“咸豐元年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在湖南太平軍連下道州、郴州,并進逼長沙。”
“為躲避戰火,左宗棠舉家遷至長沙與湘陰交界的東山白水洞一帶。”
“好友胡林翼向時任湖南巡撫張亮基推薦左宗棠。”
“張亮基對左宗棠十分看重,三次邀請左宗棠出任幕僚。”
“加上胡林翼、郭嵩燾等好友勸說,左宗棠于咸豐二年入長沙城張亮基幕府,成為其幕賓。”
“左宗棠剛入長沙城僅四天,太平軍便開始進攻長沙城南。”
“戰事趨緊,而左宗棠指出太平軍背水圍城,清軍援軍已經扼其東北,太平軍僅有西邊的糧道可以通行。”
“左宗棠提出清軍應派出一軍截斷太平軍西邊的糧道,這樣可一舉殲滅太平軍。”
“但長沙附近的清軍作戰不力,拖延畏戰,行動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