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胡亥派出使者,捏造了他們的罪名。”
“扶蘇接到詔書后,十分悲傷,哭著進到了內室,打算自裁謝罪。”
“雖然蒙恬這樣說,但由于使者在旁不斷催促,扶蘇還是先行自殺了。”
“而蒙恬不肯認罪自殺,使者便將他交給官吏治罪,囚禁在了陽周。”
“而胡亥聽說扶蘇的死訊后,便想放了蒙恬。”
“胡亥登基做了二世皇帝后,由于趙高整天毀謗蒙氏,搜集他們的罪證,胡亥最終還是想要殺掉蒙恬兄弟二人。”
“胡亥先是派人前往代郡殺了蒙毅,而后又派遣使者前往陽周,命令蒙恬自殺。”
“使者表明來意后,但使者拒絕將蒙恬的話轉告給胡亥。”
“蒙恬只能悲痛地向天詢問緣由,將自己的罪過歸咎到修長城截斷了大地脈絡上,而后便吞下毒藥自殺了。”
杜甫:蒙恬出生于武將世家,其祖父蒙驁,父親蒙武皆為秦國名將,為秦統一六國立下赫赫戰功。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熏陶下,蒙恬自幼便對軍事展現出濃厚興趣與天賦,胸懷大志,渴望在沙場上建功立業,報效國家。
秦始皇派李信和蒙恬率領二十萬人進攻楚國。
起初,蒙恬攻打寢邑,大敗楚軍,展現出了出色的軍事才能。
然而,在與李信會合后,楚軍趁秦軍不備,尾隨反擊,大敗李信軍隊,秦軍損失慘重。
這場敗仗雖讓蒙恬遭遇挫折,但他在兵敗時果斷迅速撤兵,減少了秦軍的傷亡,這一舉措也從側面反映出他具備一定的軍事智慧與應變能力。
秦始皇派蒙恬跟隨大將王翦之子王賁攻打齊國。
蒙恬在此戰中充分發揮自身軍事才能,指揮若定,大敗齊軍,俘虜齊王建,成功滅掉齊國。
憑借這一戰功,蒙恬被秦始皇授予內史官職,正式在秦國的政治軍事舞臺上嶄露頭角,為日后承擔更重大的使命奠定了基礎。
秦國完成統一大業后,北方的匈奴成為秦朝的心腹大患。
匈奴作為游牧民族,騎兵機動性強,經常侵擾秦朝邊境,燒殺搶掠,給邊境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極大威脅,也嚴重影響了秦朝的統治穩定。
秦始皇深知匈奴問題若不解決,國家難以長治久安,于是,他將目光投向了蒙恬,任命其為大將軍,率領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
蒙恬深知此次任務艱巨,但他毫不畏懼,憑借著對匈奴戰法的深入了解和自身卓越的軍事才能,開始精心籌備這場戰爭。
他深入研究匈奴的作戰特點,了解到匈奴騎兵擅長長途奔襲和野外作戰,機動性極強,而秦軍以步兵和車兵為主,在機動性上處于劣勢。
針對這一情況,蒙恬決定采取靈活多變的戰術,加強秦軍的騎兵建設,提高軍隊的機動性。
戰斗打響后,蒙恬親自率軍從上郡北出長城,直插匈奴腹地。
他巧妙運用迂回戰術,避開匈奴騎兵的正面沖擊,先派出小股部隊佯裝敗退,引誘匈奴騎兵追擊,然后趁其陣型散亂之際,派出精銳騎兵從側翼發起突然攻擊,打亂匈奴的陣腳。
同時,他還指揮步兵和車兵緊密配合,形成堅固的防線,防止匈奴突圍。
在這場激烈的戰斗中,蒙恬身先士卒,沖鋒陷陣,鼓舞著秦軍的士氣。
秦軍將士們在他的帶領下,奮勇殺敵,喊殺聲震天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