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事件是發生在漢武帝時期的歷史事件。
天漢二年,在漢匈之戰中,李陵兵敗被俘,群臣皆言李陵有罪,只有司馬遷為其辯解,
盛怒之下的漢武帝將司馬遷打入大牢,隨后處以腐刑,史稱“李陵事件”。
天漢二年,漢武帝令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三萬鐵騎從酒泉出發,征伐匈奴。
戰役打響后,李陵主動要求率領五千步卒,出居延海,向北深入單于王庭。
30天后,李陵部隊與匈奴八萬鐵騎相遇于浚稽山。
李陵屯兵兩山之間,以一當十,連戰連捷,十天之內共斬殺匈奴騎兵一萬余人。
按照事先的部署,他且戰且退,一路將匈奴單于引向正南方的漢匈邊界。
在距離漢朝邊塞遮虜障僅剩下一百多里的時候,漢軍被匈奴阻斷退路,彈盡糧絕,子夜時分,
李陵率領十幾名壯士突圍,被匈奴發現,數千名騎兵銜尾追擊,最后李陵投降了匈奴。
因李陵事件而身受宮刑是司馬遷一生抹不去的傷痛,該事件也因此成為后世解讀《史記》悲劇意蘊的重要線索。
“李陵的祖父是李廣,父親是李當戶;””
“李當戶死的早,李陵是遺腹子。”
“李陵成年后擔任侍中建章監,他善騎射、愛士卒。”
“漢武帝認為他具有李廣的風范,命他率領八百騎兵。”
“他曾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越過居延偵察地形,未遇到敵人順利返還。”
“后又升遷為騎都尉,統帥五千士兵,駐扎在酒泉、張掖防備匈奴。”
“幾年后,漢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征大宛,命李陵帶五校兵跟隨其后。”
“行至邊塞,武帝又下令,命李陵留下手下將士,只率五百輕騎出敦煌,至鹽水,迎接李廣利回師,然后仍駐屯在張掖。”
“天漢二年,李廣利統領三萬騎兵從酒泉出發,攻擊在天山一帶活動的右賢王。”
“武帝召見李陵,想要他為大軍運送糧草。”
“但李陵向武帝請命說希望自己的軍隊能自成一軍獨當一面,而不是只做貳師將軍的運輸隊。”
“但是皇帝發兵太多沒有多余馬匹分撥給李陵,李陵自請無須撥給馬匹,只需五千步兵以少擊多即可,于是皇帝分撥李陵五千步兵。”
“之后,武帝命路博德作為李陵的后備軍,因路博德原為伏波將軍,”
“所以羞于做李陵的后備軍,于是向皇帝上奏說此時不適合開戰,希望等到春天時與李陵各自率兵攻打東西浚稽山。”
“皇帝以為是李陵后悔不想出兵而指使路博德上書這樣說,于是下令路博德率軍攻擊匈奴”
“并同時命李陵九月發兵。于是李陵率領五千步兵至浚稽山駐扎。”
“李陵在浚稽山遭遇到單于主力,被匈奴三萬多騎兵包圍。”
“李陵軍隊在兩山之間,以大車為營,并將士兵排列戰陣在大營外,前排士兵執戟拿盾牌,后排安排弓弩手;”
“以此打退匈奴多次進攻,殺敵數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