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會背離蜀國來投東吳,正如我不會離開東吳,去投奔蜀國一樣。
諸葛瑾的這番話說得十分得體,不僅表明諸葛亮的一片忠心,同時也表明了自己的一片忠心。
孫權大加贊許,多年之后孫權對此事記憶猶新。
蜀漢章武元年,劉備為報殺弟之仇,親自率領討伐東吳的大軍來到白帝城,先頭部隊已抵臨川。
東吳朝野十分震驚。在這嚴峻的時刻,諸葛瑾受命到蜀營去進行外交斡旋。
他出發以后,大臣們議論紛紛,說東道西。
元老張昭說,事情鬧到這種地步,諸葛瑾知道沒法做和解工作,朝廷硬是要派他去,他不便拒絕,借此肯定就去投靠蜀國了。
兄弟加同事,其樂無窮哦。可是孫權不以為然地說,自己和諸葛瑾有生死之交,我不負他,他肯定也不會負我的,任何人都離間不了。
沒過多久,諸葛瑾回來了,弄得張昭羞慚而去。
這件事充分表明了諸葛瑾深明大義,公私分明的精神。
“同年冬十月,陸遜上奏勸諫孫權輕徭薄賦并減寬刑罰,于是孫權命令相關部門官員制定法規條文,”
“并派遣郎中褚逢交給陸遜和諸葛瑾,同時表示如果諸葛瑾二人有不滿意的地方就可以隨意更改。”
“吳黃龍元年,孫權稱帝,諸葛瑾官至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
“吳嘉禾三年夏五月,孫權遣陸遜、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兩城,吳將孫韶、張承等攻打廣陵、淮陽兩城,自己親率大軍圍攻魏國的合肥新城。”
“孫權以為蜀相諸葛亮從武功攻伐魏國,而魏明帝曹叡不能遠出,”
“但由于曹叡自率水軍東征,于是孫權未至壽春就退軍回師,諸葛瑾等人也退回東吳。”
“同年孫權派遣中司馬諸葛瑾與右都督陸遜共同進攻襄陽,陸遜派親信韓扁表奏孫權,韓扁在返回路上的沔中被敵軍抓獲。”
“諸葛瑾獲悉此事后感到害怕并致信陸遜,表示敵人抓到韓扁后軍情被其掌握,應該趁江水枯涸之際盡快撤走。”
“陸遜收信后并未答復,卻催促士卒種豆并和部將從容娛樂。”
“諸葛瑾親自來詢問陸遜,陸遜以撤退會使軍心動搖為由說服諸葛瑾,并設計讓諸葛瑾督率船只,而自己率軍攻向襄陽城。”
“敵人由于畏懼陸遜而趕回襄陽城,諸葛瑾隨即放出船隊并配合陸遜整頓隊伍,虛張聲勢以威懾敵人,”
“暗中派將軍周峻、張梁等人攻打江夏郡的新市、安陸、石陽三縣,斬首活捉魏軍士兵共有一千多人。”
“吳嘉禾年間,孫權的心腹重臣呂壹誣告大臣朱據東窗事發,孫權派遣諸葛瑾等人誅殺呂壹。”
“呂壹伏罪被殺之后,孫權派中書郎袁禮向諸葛瑾等諸位大將告謝,并順便征詢對當時的國事應如何改進,”
“但諸葛瑾、步騭、朱然、呂岱等人都借口不掌管民事而不做建議,并將責任全部歸到陸遜和潘浚身上,孫權得獲悉后下詔責備諸葛瑾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