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賜他樂伎名倡,下令說:“春秋時晉國卿魏絳因和戎之功,尚且受金石之樂,何況將軍呢!”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在摩陂駐軍,召夏侯惇常與他同乘一車,特別親近器重。
夏侯惇可以出入曹操臥室,諸將無人能比。后來被拜為前將軍,督諸軍返回壽春,移屯召陵。
曹丕即王位后,拜夏侯惇為大將軍,數月后即去世。
“后夏侯惇又拜為前將軍,督領各路軍隊返回壽春,后轉移到召陵駐扎。”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在洛陽去世,魏文帝曹丕即位,夏侯惇被任命為大將軍,于同年四月二十五日去世,謚曰忠侯。”
“青龍元年夏五月壬申,夏侯惇配享太祖廟祀。””
“夏侯惇少年時以勇氣聞名于鄉里。曹操起兵,夏侯惇是其最早的將領之一。”
“多次為曹操鎮守后方,屯田蓄水,使百姓受益,功勛卓著。”””
“夏侯惇一生雖多在軍旅,但仍不忘治學,親自迎師,虛心求教。”
“他為人儉樸,所得賞賜全部分給將士,一生不置產業,至死家無余財。”
“歷任折沖校尉、濟陰太守、建武將軍,官至大將軍,封高安鄉侯,追謚忠侯。”
“他在曹營中,受到很高的待遇。曹操時期,夏侯惇先是擔任伏波將軍,任河南尹,后來又拜前將軍。”
“曹操病故后,曹丕繼位,在當年的二月,即拜夏侯惇為大將軍,我們知道,三國時期的武將都是以戰功來進行封賞的,”
“但是翻遍史書,卻沒找到夏侯淳建功立業的戰績,相反,一生幾乎都是敗仗。”
“甚至在歷史上留下的,都是一系列令人尷尬甚至爆笑的傳說。”
“公元202年,夏侯惇帶兵,李典作為副將,去抵擋常敗將軍劉備的北侵。”
“戰前夏侯淳不聽李典的建議,在博望坡中了劉備的伏兵,被大火燒得灰頭土臉、大敗虧輸。”
“但是就這么一個水貨將軍,卻始終能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倒令人感到十分稱奇。”
“首先,他是漢朝開國元勛、名將夏侯嬰之后,是沛國譙的本地豪強。”
“其次,夏侯惇與曹操本是同宗同族的兄弟。”
“其實夏侯惇幼年時期,并不是往武將方面發展,他走的是正正經經的儒家學說,”
“幼年時就學習《經學》,即使是后來當上了武將,他仍然好學不止,即使是在軍營,他還經常學習儒術,親自迎接講經論道的儒生。”
“所以說夏侯淳一生的功業并不是戰績,而是政績!”
“他還是一位治水屯田專家,他挖渠治水,造福于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勞動模范。”
“在濟陰、陳留太守任上,面對蝗災,夏侯惇率將士截斷太壽水,為當地居民修筑陂塘,并且親自背土作堰,以身作則。”
蘇軾:夏侯惇雖為軍中大將,卻仍親自迎接老師授業。他性格清廉節儉,有余財便分施他人,不足則向官府借貸,不置辦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