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朗早年師從太尉楊賜,他通曉經書,拜為郎中、菑丘縣長。
楊賜去世,王朗辭官為其守孝,后徐州刺史陶謙推舉其為茂才,又遷任會稽太守。
任職期間,王朗很受當地百姓愛戴。建安元年(196年),江東梟雄孫策進攻會稽,王朗戰敗,逃亡路上被抓而投降,孫策看重他沒有殺害他。
王朗拒絕為孫策效力,此后展轉數年流浪,被丞相曹操征召,才回歸朝廷,官任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
建安十八年(213年)魏國初建,王朗以軍祭酒兼領魏郡太守,升任少府、奉常、大理,一向治罪從輕。
“魏文帝曹丕繼位后,王朗升御史大夫,封爵安陵亭侯,等其登基稱帝,王朗又改任司空,封樂平鄉侯。”
“魏明帝曹叡繼位,王朗又被封為司徒,封蘭陵侯。”
“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謚號曰成侯。其子王肅襲爵。”
“正始四年(243年)七月,王朗與太尉華歆等人因功被供奉在曹操廟庭。”
“王朗學識淵博,生平著作《孝經》《易》《春秋》《周官》等。他位列曹魏三公之一,多次勸諫君王,與民休息,強大國家,深得魏國執政者看重。”
“魏文帝曹丕認為,王朗位列三公,是一代偉人,后來者再難有能承繼他們事業的。”
“西晉史學家陳壽評價王朗,認為他博學多才,是俊偉之才。”
“王朗在魏國朝廷以其所作的《周易傳》作為學習《易》學的人必須考核的內容。后世把王朗注解里的思想稱為“王學”。”
“王朗早年師從太尉楊賜,他因為通曉經書,被拜為郎中,后升任菑丘縣長。”
“楊賜去世后,王朗辭官為其守喪。守喪期滿他被推舉為孝廉,公府征召王朗為官,他沒去。”
“徐州刺史陶謙考察王朗過后,推舉其為茂才。”
“初平四年(193年),漢獻帝劉協在長安被董卓部將李傕、郭汜控制,當時王朗擔任廉治中,他與別駕趙昱等人勸說陶謙,去為漢獻帝效力。”
“陶謙應允,命趙昱拿著奏章奔赴長安。”
“漢獻帝對此十分贊賞,升陶謙為安東將軍,趙昱封為廣陵太守,而王朗則是擔任會稽太守。””
“王朗在會稽任職四年,很受當地人民愛戴。”
“他初到會稽時,見當地百姓還在祭祀秦始皇,將其木制雕像,與夏禹放在一個廟庭。”
“王朗認為秦始皇是無德之君,不應該祭祀他,于是將這種祭祀行為取消了。”
“建安元年(196年),橫掃江東一帶的孫策渡江來攻打會稽(今浙江紹興)。”
“王朗的手下,功曹虞翻認為他們打不過孫策,不如暫避鋒芒。”
“而王朗拒絕此提議,他認為自己身為漢吏,應該要保住會稽,于是舉兵與孫策交戰。”
“孫策數次渡水攻打王朗據守的固陵,始終無法攻克,最終孫策的叔叔孫靜獻策,讓他攻其不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