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觀點認為,“身在曹營心在漢”是出自于徐庶的典故。
《三國演義》中寫到,劉備在新野時,徐庶化名單福,投效于劉備,拜為軍師。
徐庶出謀劃策,計取樊城。不久曹操手下謀士程昱識破了徐庶的身份,稱徐庶之才十倍于己。
曹操欲將徐庶收歸帳下,取來徐庶老母,用偽書賺徐庶來投。徐庶臨走前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并立誓在曹營“終身不設一謀“。
在《三國演義》第四十七回中,徐庶說:“吾感劉皇叔厚恩,未嘗忘報。曹操逼死吾母,吾已說過終身不設一謀……君當教我脫身之術,我即緘口遠避矣。”
于是有了人們常說的另一句熟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而徐庶是實踐了諾言的。
據《胡氏家書》記載,靈山東北海上有一個叫鼓子洋的地方。
島上有一種白色的耐冬花,大到需要雙手拱抱。
有好事的人坐船過海到了那里,遇見一個老人駕著小舟到來,穿著芒草鞋和道袍,樣貌看起來十分年老。
老人問:“年輕人要到哪里去?”這人說是來采耐冬的。老人呵斥他道:“這不是世間的俗物,它可以使人捱過冬天的嚴寒。”
又說:“即墨有個道學先生,叫胡嶧陽,為我問候一下他。”
話說完,人已經不見了。這個人很驚疑,于是回到船上。
突然吹起大風,直到他把采集的耐冬花都扔掉之后,風才歸于平靜。
后來這人來到即墨,一打聽,還真有個胡嶧陽,于是把這件事原原本本地說了出來。
胡嶧陽聽后悵然地說:“這人是三國時期的徐庶,他已經在鼓子洋隱居很久了。”
徐庶(170年-235年),字元直,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
他出身于東漢名門望族,祖父徐栩曾任司徒,父親徐英亦為官宦之家。
徐庶自幼聰慧過人,博覽群書,尤其擅長經學和兵法。他年輕時便以卓越的才華聞名鄉里。
由于東漢末年政治腐敗、社會動蕩,徐庶對官場深感失望,選擇隱居山林,過著遠離塵囂的生活。
他在隱居期間潛心研究學問,與當時的名士如司馬徽、龐德公等人交往密切。
徐庶的隱居不僅是為了躲避亂世,更是為了保持自身的獨立人格和高尚情操。
徐庶的才華被劉備得知后,劉備親自前往潁川拜訪,并誠心誠意地邀請徐庶出山相助。
徐庶被劉備的誠意打動,決定離開隱居生活,投奔劉備。
徐庶加入劉備陣營后,迅速展現了他的卓越才能。他以其深邃的政治洞察力和軍事才能,為劉備提供了許多關鍵性的建議。
尤其是在劉備奪取荊州的過程中,徐庶發揮了重要作用。
徐庶深知諸葛亮的才能,曾向劉備推薦道:“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這句話成為了千古名句。
諸葛亮的加入,使蜀漢陣營的實力大增,也為后來的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