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儀得知魏延的想法后,暗中率領大軍依次撤退;魏延獲知楊儀沒有通知自己就率大軍撤退,怒而率部首先南歸,又燒毀棧道。
楊儀與魏延互相上表給后主劉禪,指責對方謀反,劉禪詢問侍中董允及丞相府留守長史蔣琬,兩人都擔保楊儀而懷疑魏延。
魏延率部抵達南谷口(今陜西漢中市西北),轉而進攻楊儀的率領的軍隊,楊儀率軍迎戰,與魏延互相攻擊。
魏延敗走漢中,楊儀派平北將軍馬岱率軍追擊,斬殺魏延,大軍返回成都。
楊儀自以為功勛極大,應該接替諸葛亮主持朝政;他召來都尉趙正用《周易》卜卦,
以斷吉兇,結果得到的是對女性占卜者有利的“家人”卦象,楊儀暗自感到不安。
諸葛亮生前曾秘密向后主劉禪上表,認為楊儀性格急躁狹隘,他更加看重丞相府留守長史蔣琬,推薦蔣琬接替自己主政。
因此,后主劉禪提拔蔣琬擔任尚書令,兼任益州刺史。楊儀到了成都,被任命為中軍師,手下沒有統率軍隊,相當于閑職。
當初,楊儀在劉備時期已經擔任尚書,蔣琬只是尚書郎,后來蔣琬雖然被提拔為丞相府參軍、長史;
但是楊儀每次都隨從諸葛亮出征,承擔了辛勞繁巨的任務。想到自己資歷比蔣琬深,
才能比蔣琬強,楊儀在言辭和神態上,都表現出強烈的怨恨,常常暗自嘆息。
當時的人都擔心楊儀說話沒有節制,大家都不敢去看望他;只有后軍師費祎常去探望慰問他。
楊儀對費祎大發怨言,先后說了很多過份的話,他竟然對費祎表示,當初丞相諸葛亮去世的時候,
如果自己帶領全軍投降曹魏,就不會像現在這樣,淪落到如此寂寞失意的地步,如今自己追悔莫及。
費祎暗中將楊儀說的這些不合時宜的話,都秘密上表報告給后主劉禪。
建興十三年(公元235年),楊儀因言獲罪,朝廷下詔將他廢黜為平民,流放到漢嘉郡。
楊儀到了流放地,又上書誹謗朝廷,文辭激烈氣憤,于是朝廷詔令漢嘉郡的官府將楊儀逮捕下獄,
楊儀在獄中自殺而死。楊儀死后,他的妻子兒女回到蜀郡居住。
孫吳國主孫權評價:楊儀和魏延,不過是牧豎小人而已。雖然偶爾在時政事務上曾經有一些功勞,
然而既然已經任用他們了,就不能再削弱他們的官職,如果有一天諸葛亮不在了,兩人必然產生禍亂。
同時期的蜀漢大臣楊戲在《季漢輔臣贊》中評價楊儀:生性急躁狹隘,做事往往不同于眾人;
安閑時還能講道理,逼急了就會六親不認;楊儀離開正路走向險境,是因為忘掉了《周易》卜卦的教訓。
晉朝史家陳壽評價:楊儀因為處理公務干練而得到重用,擔任蜀國重要的官員,但是考察他做事的方法,
以及處世的方式,可以說楊儀最終招來災禍、因言獲罪,都是咎由自取。
明末清初學者王夫之評價:楊儀這個人氣度狹小,他曾說自己如果率領大家投降曹魏,就不會有被冷落棄用的下場。
倘若如此,他就要屈身侍奉司馬懿,難道就不感到慚愧嗎。
《三國志》魏延本傳中記載,諸葛亮病逝前秘密交代楊儀、費祎、姜維等人,在自己死后率領大軍撤回漢中,讓魏延斷后,姜維次之。
結果魏延不從,打算率軍繼續北伐,因此楊儀等人在沒有通知魏延的情況下率領大家撤退,
魏延得知后大怒,率部首先趕到南谷口(今陜西漢中市西北),與楊儀互相舉兵攻擊,最終魏延兵敗被殺。
但裴松之所注《魏略》記載,諸葛亮病逝時遺命魏延接替自己統率大軍,秘不發喪然后撤退。
楊儀與魏延素來不和,看到魏延統率大軍,擔心被魏延所害;于是聲稱魏延要帶領大軍往北投降曹魏,率部攻打魏延。
魏延本來就沒有投降曹魏的打算,不愿與楊儀交戰而逃走,被楊儀的軍隊追上而斬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