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求討伐關羽來效力。曹操正想讓關羽與孫權互相爭斗,就叫驛站傳送孫權的書信給曹仁,
讓曹仁用箭將信射出城給關羽。關羽看信后猶豫不決,但未撤圍。同年閏十月,孫權征討關羽,
先是派呂蒙領軍襲擊公安,俘虜公安守將士仁。呂蒙率軍至南郡,南郡太寧糜芳獻城投降。
呂蒙占據江陵,撫恤那里的老弱兵民,釋放被囚禁的于禁。孫權命陸遜另率軍攻取宜都郡,
得到秭歸、枝江、夷道后退軍駐守夷陵,固守峽口,以防御蜀軍的進攻。
關羽還軍當陽,向西退保麥城。孫權派人前往誘降,關羽假裝投降,在城樓上樹起旗幟,
擺置草人迷惑孫權,自己乘機逃走,兵士們都散離,只有十幾名騎兵跟隨他。孫權先派朱然、
潘璋在關羽的必經之路截擊。十二月,潘璋的司馬馬忠在章鄉抓獲到關羽及其子關平、都督趙累等,于是孫權平定荊州。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稱帝,尊號魏文帝,改年號為黃初。曹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四月,
劉備于益州稱帝,年號為章武。同年秋七月,劉備為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親率大軍攻打東吳。
孫權派遣使者致信請和,劉備盛怒拒不答允。孫權命令陸遜為大都督,假節,督率朱然、
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所部五萬人馬抵御劉備,同時派遣都尉趙咨出使魏國。
吳將陸議、李異、劉阿等駐軍在巫縣、秭歸一帶,被蜀將吳班、馮習等人在巫縣擊敗。蜀軍進軍秭[zi]歸,
并派遣使者誘降武陵的少數民族部落,授給他們印信,答應封賞他們。于是各縣及五溪一帶的夷民皆叛吳降蜀。
黃武元年(公元222年)春正月,劉備率軍返回秭歸,將軍吳班、陳式率領水軍駐扎夷陵,
沿長江東西兩岸安營扎寨。陸遜帳下將軍宋謙等攻打蜀軍的五個兵營,成功攻破后并殺了蜀軍守將。
二月,劉備自秭歸率領眾將進軍五溪,鎮北將軍黃權督率江北各軍,在夷陵道與吳軍交戰。
蜀軍分頭占據險要地方,前后連設五十多個兵營,陸遜根據各營輕重派出相應兵將抵抗。
夏六月,秭歸十余里外出現黃氣,有幾十丈寬。此時,吳將陸遜令全軍將士每人拿著一把茅柴,
用火攻的辦法攻破蜀軍的營寨。頃刻間形成熊熊大火,陸遜便率領各軍同時進攻,斬殺了蜀將張南、
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人,攻破蜀軍四十多處營寨。劉備的將領杜路、劉寧等走投無路而被迫請降,
而劉備也只得從猇[xiāo]亭退回秭歸,由陸路撤回魚復縣,并改魚復縣為永安縣。孫權派遣將軍李異、
劉阿等人繼續追剿蜀軍,蜀軍土崩瓦解,死者數以萬計。劉備乘黑夜逃走,只有驛站里的人自動挑擔兵卒扔下的鎧甲、鐃鈸
在隘口燒化以阻斷追兵的道路,劉備才得以逃入白帝城。蜀軍船只軍器、水軍步兵的物資,
一下子全都丟失殆盡,兵卒尸體隨水飄流,擁塞江面而下。孫權聽說劉備駐屯在白帝城后,
徐盛、潘璋、宋謙等爭相上奏請求再出兵進擊,擒獲劉備,孫權與陸遜、朱然等人商議后決定將兵撤還,
派遣使者求和。劉備答應求和,并派太中大夫宗瑋前去議和,夷陵之戰就此結束。
黃武二年(公元223年)至黃武七年(公元228年)間,孫權致力于排除外患、安定內部。
因戲口守將晉宗殺死將軍王直后率領部下逃奔投降了魏國,繼而魏國任命晉宗為蘄春太守,
屢次侵犯吳國邊境,于是孫權命令將軍賀齊率領糜芳、劉邵等襲擊蘄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