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頭向其他同僚表示,自己身為臣子而不能為君主奮勇獻身,不能為孫吳吞并曹魏許昌、洛陽,攻取蜀漢益州;
而讓君主與邢貞之流訂立盟約,實在是奇恥大辱,說完因此而淚流滿面。邢貞聽說了這件事,
對一同前來江東的人表示,江東的武將文臣能有如此表現,必定不會長期甘心順從曹魏。
此后徐盛升任建武將軍,封都亭侯,兼任廬江太守,孫權將臨城縣賜予徐盛作為奉邑。孫吳黃武元年(公元222年),
劉備率領大軍進攻夷陵(今湖北宜昌),徐盛率部隨陸遜迎敵,攻取敵軍營寨,多次作戰有功。
同年九月,曹魏將領曹休率領大軍進攻洞口(今安徽和縣南),徐盛與呂范、全琮率軍渡過長江前去抵御。
因為突然遇到大風,船上的士兵多有喪失,徐盛收集其余士兵,與曹休隔江對峙。曹休派軍隊靠近吳軍的戰船,
發起進攻,徐盛以少敵眾,敵人始終不能攻克,不久曹休退兵。徐盛御敵有功,升任安東將軍,封蕪湖侯。
孫吳黃武三年(公元224年),魏文帝曹丕親率大軍南下入侵,有渡過長江的打算。徐盛向孫權獻計,
從建業起一直沿著長江修筑防護墻,用草木扎成籬柵,在防護墻上修建假樓,然后派船隊在長江中巡游。
眾將士都認為這種方法沒有用,徐盛不聽,堅持完成了防護墻的修筑。
]
曹丕率領大軍抵達廣陵(今江蘇揚州),看著長江對岸吳國修筑的防護墻感到愕然吃驚,
防護墻綿延幾百里,又遇到長江漲水,不禁感嘆表示,曹魏雖然有上千支騎兵隊伍,到了這里卻沒有用武之地。
曹丕于是率領大軍撤退,眾將士這才對徐盛先前的計策心悅誠服。
徐盛在黃武[b]年間去世,他的兒子徐楷繼承爵位,并接替他領兵。
三國時期吳國將領蔣欽評價:徐盛忠勇強悍,有膽略和氣度,喜歡指揮萬人以上的軍隊。
晉朝史學家陳壽將徐盛與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凌統、潘璋、
丁奉共十二名東吳武將在《三國志》中列為一傳,評價他們都是江東的虎將,孫氏理應厚待的部下將領。
南朝宋學者劉義慶在《徐州先賢贊》中評價:徐盛以敦直、勇氣聞名,曹操進攻濡須,孫權每次派遣出戰的將領,徐盛都排在前面。
晚唐詩人孫元晏有詩贊徐盛:“欲把江山鼎足分,邢貞銜冊到江南。當時將相誰堪重,徐盛將軍最不甘。”
所述即曹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孫權向曹丕稱臣,邢貞前來江南冊封孫權為吳王,在座的大臣中,徐盛最為不甘心。
南宋學者章如愚評價:如程普、黃蓋、甘寧、徐盛、潘璋、朱然、朱桓、賀齊、凌統、全琮、呂范,都是智謀足以統率軍隊,勇武足以抵御強敵,沒有人是不稱職的。
當初徐盛擔任蕪湖縣令時,蔣欽的部下一位官吏犯了事,被徐盛逮捕下獄。徐盛上表給孫權,
請求斬殺這位官吏。當時蔣欽率兵駐扎在宣城,討伐豫章郡境內的盜賊。孫權考慮到蔣欽領兵在外,
沒有同意徐盛的請求,徐盛因此怪罪于蔣欽。后來曹操率軍進攻濡須,蔣欽和呂蒙負責統率眾將士,
徐盛經常擔心蔣欽會迫害自己,但蔣欽卻經常稱贊徐盛的優點;時間長了,徐盛終于被蔣欽的品行所折服,兩人冰釋前嫌,時人以此傳為美談。
東漢末年戰亂不斷,群雄逐鹿,天下總體上分為三股勢力,分別是曹魏、蜀漢和東吳。
這一時期的故事異彩紛呈,時勢造英雄,各類文臣武將在這樣的戰亂中出人頭地,曹操,劉備以及孫權都有各自的人才,
徐盛就是東吳的一員虎將,只是徐盛比起這個時期的其他豪杰,名氣就要小得多了。
徐盛是三國時吳國的悍將,漢末亂起時他本來隱居江東,被孫權招納后開始輔佐孫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