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熙字顯奕,汝南汝陽人,東漢末年幽州刺史,袁紹次子。
袁熙早年隨父征戰,在袁紹占據冀、青、幽、并四州后,被任命為幽州刺史。
官渡之戰后,袁紹大敗于曹操。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因兵敗憂郁而死。在袁紹死后,袁熙未參與袁譚、袁尚兩兄弟的爭權。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平定河北之時,袁熙接納敗給曹操的兄弟袁尚。
建安十年(205年),袁熙的部下焦觸和張南發動叛變,袁熙順勢逃往遼西烏桓。
建安十二年(207年),被曹操所打敗,再前往遼東投奔公孫康,而曹操用隔岸觀火之計令公孫康斬殺袁熙、袁尚,然后將二人首級獻給曹操。
劉表評價袁熙,稱他氣度不凡,寬洪大量,且寬裕有度。
漢獻帝任命袁紹為太尉,后來又改任他為大將軍,并封他為鄴侯。但袁紹辭去了侯爵的封號,沒有接受。
不久,袁紹在易京擊敗了公孫瓚,吞并了他的部隊。袁紹隨后派長子袁譚去青州擔任刺史,但沮授勸諫袁紹,認為這樣做會埋下禍根,但袁紹沒有聽從,說:“我想讓我的幾個兒子各自占據一個州。”
袁紹又任命次子袁熙為幽州刺史,外甥高干為并州刺史。
建安九年,曹操圍攻鄴城的時候,袁譚趁機占領了甘陵、安平、勃海、河間等地,并在中山攻擊袁尚。
袁尚戰敗后逃到故安,投奔袁熙,袁譚則收編了袁尚的全部人馬。
建安十年(205年),袁熙帳下大將焦觸和張南發動叛變,并對袁熙和袁尚發動攻擊,袁熙和袁尚投奔三郡烏桓。
三郡烏桓趁天下大亂時攻入幽州,擄掠了十多萬戶漢人。袁紹為了拉攏烏桓,封他們的首領為單于,并將自己的族人之女冒充自己的女兒嫁給烏桓首領為妻。
因此,袁熙、袁尚在兵敗后投奔烏桓,希望借助外族的力量殺回冀州。
建安十二年(207年)二月,曹操從淳于返回鄴城,他準備北征三郡烏桓。
眾將都說:“袁尚不過是個逃亡的叛賊罷了,烏桓人貪婪且不講親情,怎么會為袁尚賣命?如今我們深入烏桓腹地,劉備一定會勸說劉表襲擊許都。萬一許都有變,事情就無法挽回了。”
只有郭嘉認為劉表不會重用劉備,勸曹操出兵。五月,曹操到達無終。七月,洪水泛濫,沿海的道路無法通行,田疇請求作為向導,曹操聽從了他的建議。
軍隊從盧龍塞出發,塞外的道路完全不通,于是挖山填谷五百多里,經過白檀,越過平岡,穿過鮮卑的領地,向東直指柳城。距離柳城還有二百里時,敵軍才得知消息。
袁尚、袁熙與烏桓首領蹋頓、遼西單于樓班、右北平單于能臣抵之等率領數萬騎兵迎戰。八月,曹操登上白狼山,突然與敵軍遭遇,敵軍聲勢浩大。
曹操的軍車輜重在后方,披甲的士兵不多,左右的人都很害怕。曹操登上高處,觀察到敵軍陣型不整,
于是下令全力攻擊,派張遼為先鋒,敵軍大敗,斬殺了蹋頓和其他重要首領,投降的胡人和漢人有二十多萬。
遼東單于速仆丸以及遼西、北平的各路首領,拋棄了他們的族人,與袁尚、袁熙一起逃往遼東,還剩下幾千騎兵。
起初,遼東太守公孫康依仗地勢偏遠,不肯歸附曹操。等到曹操擊敗烏桓后,有人勸曹操趁機征討公孫康,捉拿袁尚兄弟。
曹操說:“我正要讓公孫康把袁尚、袁熙的首級送來,不用勞師動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