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時入秋季。
距離孫權歸降過去三個月,霍峻攜二喬,率大軍從吳縣而回。回到皖縣的霍峻,除了種田、安民,繼而就是著重在建設軍隊上。
為進圖江淮,霍大都督以鄱陽郡治在江北為由,向劉琦求賜軍名,號北府。劉琦大筆一揮,滿足了霍某人惡趣味,賜號北府。霍峻這個靖北將軍,又被時人稱為北府將軍。
軍號求賜后,因江左戰事結束,霍峻也失去了節制兩家水師的意義。特別是劉備移治京口,需要水師力量保護。甘寧率帳下二千五百人回到劉備帳下,與呂蒙形成控衛京口及長江下游水面的力量。
北府兵失去了甘寧所部,霍峻念要重新部署軍隊,干脆重整軍中建制。
作為靖北將軍的霍峻,督兵萬人,新兵募兵二千余人,填補甘寧所部離軍的空缺。霍篤、高翔因入江左以來,多立功勛,如霍篤奇襲烽火臺,勇奪北固山,官領牙門將;高翔率水師破敵,官至裨將軍,各領兵各五千。陳越、徐盛、俞韶、霍淵皆至中郎將,各領兵二千五百人。
萬人的北府軍,霍大都督選出驍勇精銳千人,委丁奉為奮勇校尉,常領千人銳士。又選善騎者五百人,由士仁暫時統率。
軍隊編制問題初步解決后,霍峻將重心放在水師戰艦打造上。從平定鄱陽水賊開始,到皖水之戰擊敗孫瑜奪取大船戰艦,又到太湖水戰,由于緊密的戰事,霍峻幾乎沒有時間去思考水師戰船及兵卒人員搭配上。
為了迎接未來可能會南下的曹操,徹底掌握長江制水權及制海權,霍峻聚集豫章、鄱陽二郡六百多名船匠,又募船工千余人,在鄡陽縣今都昌建設船廠,并將多年以來思考的戰船革新搬運了出來。
巾帛被漸漸攤開,霍峻與五六名船師匯聚于戰船圖形前。
霍峻指著斗船圖紙說道“諸位且看,我欲在斗船新設拍桿,其形制如大桅,上置巨石,以麻繩貫之,下作絞車,置于斗船船頭。何如”
拍桿,這一水戰利器,從南北朝投入水戰開始使用,一直沿用到明朝。在明朝的水師建制中,拍桿在江船水師中一度都有保留,直到火炮的進一步發展,才逐漸取代拍桿。
中國為何會出現拍桿這種奇特的水戰利器,實質上是為填補江河戰船缺少沖撞傷害。畢竟除了極少數的情況下,長江水戰幾乎都是以接舷戰遠距離作戰,而無地中海的撞角作戰。
為了增加水戰的戰斗形式,將杠桿與巨石結合而成,從高處往下砸,造成敵船的傾覆或損傷。
拍桿的具體樣式規格,霍峻不得而知,但憑借他前世的記憶及簡單的杠桿原理,設計了一款v型的拍桿,按照在斗船上。
負責的桅桿制作的船師,仔細打量,建議說道“府君,拍桿之物上懸巨石,頭重而尾輕,船只難以轉向,且有傾覆之危,可在船尾再置拍桿。斗船頭尾各有拍桿,雖難轉向,但可免有失輕重,致使船只傾覆。”
“可按你所說而行”
霍峻目光看向另外一名的船師,說道“絞車放置在甲板以下,船頭開窗以辨來敵,能否”
營造船艙的船師沉吟少許,說道“并無難事,但船尾有舵,尾巴拍桿需安置在甲板上,但周圍有起女墻,可遮擋箭矢。”
說著,船師壯著膽子,用手指向了斗船下的龍骨,疑惑問道“某造船多年,從未見過此物,敢問府君此何物”
霍峻見左右船師皆有惑色,解釋說道“某喚此物為龍骨,連接船首至船尾。古來江風浪大之時,常有船只傾覆。今上加拍桿,船愈重,若遇大風大浪,此船易傾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