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鄂縣。
劉備采納霍峻遷治鄂縣的建議,于是令揚州、荊州二州府官吏攜帶典籍案牘搬遷至鄂縣。
荊州州吏見初上任的劉備要搬遷州府心有不愿,然在霍峻、王粲、向朗等荊州高級官吏的領頭下,眾荊楚州吏只得聽從劉備的命令搬遷鄂縣。
當然不僅是荊楚州吏不愿搬遷,江東州吏也不愿意搬遷。然在徐庶、張昭、簡雍等人努力下,江東州吏最終不情不愿地搬到鄂縣。
至于州吏為何不愿搬遷,實際上不難理解。
州吏也是人,他們故土難離,且大多又是來自地方士族,各種顯性財產、隱性資產多在地方上。若是搬遷,他們拖家帶口,離開故鄉,也就意味著他們將要從零開始。
對此劉備亦能體諒,對于搬遷而來的二州士吏,除了錢財賞賜外,還贈送田宅,盡量幫助他們安家。
隨著二州士吏的陸續抵達,案牘典藏搬至鄂縣,統治吳楚二州的車騎將軍府也逐漸完善起來。
吳楚文武漸至,為了讓兩州文武互相認識,劉備于梁子湖畔,設宴款待手下文武士人。
劉備著錦衣狐裘出席,左側以劉溥、霍峻、張飛、趙云、甘寧、糜芳、賀齊、陸遜、施然朱然為尊,右側糜竺、張昭、諸葛亮、王粲、魯肅、徐庶、潘浚等文士列座。
今時漢末亂世,武人為貴,自當位居左手。然劉備為抬高文人的地位,則會給予文人中郎將等官名,如諸葛亮的軍師中郎將,魯肅的參軍中郎將,徐庶的治軍中郎將。
及宴起,劉備持樽而立,袍服錦繡,紋有龍云鳳鳥,貴氣逼人,時又含英氣之風。
劉備居高而視眾人,心中感慨不已。
今時的他怎么也想不到,他能有今天之勝。南方之俊杰,吳越之賢才,皆匯集于他的帳下。
一年前,他尚且蝸居江南,惶恐曹操過江。今時卻他能與曹操隔江對峙,成為南方霸主。治下疆域數千里,驍將百名,文士充室,人口數以百萬計,甲兵武士以萬為數。
楚有大鳥,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蓋乎自己便是如此
劉備高舉酒樽,說道曹操篡逆于北,漢室蒙塵。孤與臨淄侯欲攜手匡扶漢室,然臨淄不幸早逝,托荊楚之業與孤。今后吳楚合一,不分別家,攜手齊心,北伐中原,還于舊都,興復漢室”
“北伐中原,還于舊都,興復漢室”
筵席上眾人起身,高聲而呼。
如今,手握吳楚的劉備已毫不掩蓋自己的雄心,向手下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然劉備不需要像曹操一樣,維持自己的人設,需要通過求賢令,隱晦暗比自己為受命之君。
劉備作為劉姓之人,天生具備尊奉稱帝的宣稱權。今時不稱帝,僅是不到時候。天子這種東西,在劉備手中想用就用,不想用漠然無視即可。
宴啟之后,吳楚將吏觥籌交錯,猜枚劃拳,不亦樂乎。
難得這么開心,劉備多飲了幾樽,說道“今府治雖遷治鄂縣,然鄂縣之名,似乎難顯孤用武之志,不知諸位可有建言否”
鄂者,春秋楚之鄂邑,時古文又通愕。與今時劉備的定位不符,改名無可厚非之舉。
魯肅略作思量,說道“主公屯駐鄂地,冶煉甲兵,厲兵秣馬,親守邊關,與曹操針鋒相對,有寄武運昌盛之望,不如取名武昌。”
“武昌”劉備思量少許,問道“可有其他之名”
“主公,武昌之名雖能顯主公武德,但難彰顯主公北伐中原,興復漢室之念。”霍峻心生惡趣味,說道“峻以為何如將昌改為漢,呼之為武漢,取自以武興漢之意。”
“武漢”
劉備口中念叨幾聲,笑道“子敬向孤建言,取武運昌盛之意,將鄂縣改為武昌。然今聞仲邈上建,似乎武漢更為恰當。”
說著,劉備看向魯肅,問道“子敬以為何如”
舉樽飲酒的魯肅,放下酒樽,笑道“仲邈所取武漢之名,當勝武昌之稱一籌。以武興漢,可彰主公大志。”
“既然如此,將鄂縣更名為武漢。”劉備滿意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