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七年,夏。
許昌,尚書令府。
董昭笑容滿臉,趨步入堂。
荀彧見董昭入堂,臉色淡然,問道“不知公仁此行所為何事”
董昭在侍從的招待下,坐到席上,笑道“不知令君可知曹公擊敗馬超,降服韓孚、馬超二人否”
荀彧微微頷首,說道“破賊降敵,復關西舊土于我大漢,曹公功不可沒,彧又豈能不知此事”
董昭笑呵呵,說道“曹公功勛卓著,威加海內,丞相之榮難以尊之,昭與諸卿欲向天子上奏,請進曹公爵位,然不知令君之意何如”
荀彧臉色不悅,說道“天下不平,劉備作亂于吳楚,劉璋久居于巴蜀。曹公已為人臣之盛,莫非欲與比二劉乎”
“彧以為曹公今當謙讓,不宜進爵,何不如待天下承平時,再議進爵之事。”
董昭皮笑肉不笑,說道“昔周旦、呂望,當姬氏之盛,因二圣之業,輔翼成王之幼,功勛若彼,猶受上爵,受土開宇。”
“追憶往昔之時,外戚、宦官亂政,董卓兵入洛邑,廢立少帝,夜宿龍床,屠戮公卿。時值海內傾覆,宗廟焚滅,群雄并起。唯曹公躬擐甲胄,周旋征伐,為百姓除害,使漢室興復。敢問令君,此功比周公、子牙何如”
“諸將功臣,受爵一縣,今曹公與并侯一縣,敢問令君,又何以尊榮曹公如賞罰不平,豈不有違天下士民所愿”
荀彧微抬起頭,望著董昭那張惹人厭惡的臉,說道“曹公本興義兵以匡輔漢室,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節。今進爵受土,怕非人臣之所為。”
董昭沉吟少許,說道“征討不賞,賞罰不平,豈不寒將校之心曹公聞之,怕心難平也”
荀彧不以為然,說道“淮南動蕩,何以言功”
聞言,董昭的臉色沉了下來,說道“既然如此,昭僅能如此回稟曹公了。”
“請”
荀彧毫不畏懼,抬起手請董昭出堂。
“呵”
董昭見荀彧如此不識抬舉,心中冷笑不已。今時曹公欲進爵國公,已是鐵了心,莫非你荀彧還能阻不成
了解完荀彧的態度,董昭向乘車密見回師的曹操。
曹操在收降馬、韓二人后,便向董昭、華歆、王朗等人暗示,又準備讓韓孚、馬超上奏,欲爵國公、加封九錫。然曹操卻擔心荀彧不同意,故而讓董昭試探荀彧的意見。
荀彧作為曹操起家的功臣,股東之一,深受群臣、士人推崇。如果荀彧不同意曹操進爵國公,除非撕破臉,曹操很難強行進爵國公。
董昭佇立于堂內,向曹操如實稟告事情前后經過。
得聞事情原委,曹操微瞇眼睛,再次反問道“文若果真不愿孤進爵”
董昭搖了搖頭,說道“丞相,荀令君便是如此言語,望丞相能謙遜行事,秉忠貞之誠,守人臣之實。”
曹操的臉色臭了下來,說道“昔天子于洛陽朝不保夕,無糧可食,唯掘野菜充饑。郭、李背逆妄上,若無孤率兵援之,天子安能存否”
說著,曹操于榻上甩袖背腰,憤憤說道“且若無孤率兵掃蕩四海,今不知又有多少稱孤道寡之徒。”
董昭思慮少許,說道“丞相何不如將荀彧置之不理,讓文武公卿上疏天子,以奏封國公之事。”
“不可”
曹操停下腳步,沉聲說道“文若從孤興兵二十余年,提拔官吏眾多,陳群、杜畿、司馬懿、嚴象、韋康等人皆是其推舉之人。今若強行進爵,必是引發爭斗,于內不安”
“丞相,那當如何是好”
思慮間,董昭以手為刀,似乎建議曹操將荀彧殺死,說道“或何不如將其”
曹操瞇著眼睛,淡淡說道“文若所言不無道理,霍峻兵破合肥,江淮糜爛,此乃孤之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