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見侍從疾步入帳,打斷龐統的話,奉上書信,說道“襄樊來信,將軍呂蒙言有要事上報”
“呂蒙來信”
劉備面露疑色,往常襄樊來信,都是由關羽親發,而非呂蒙發信。帶著疑慮,劉備打開呂蒙寄來的書信,只見呂蒙在信中,將關羽北上宛城的前因后果,說得清清楚楚。
顯然關羽北上宛城這個決定,讓呂蒙多有擔心。故而以自己之名,向劉備上稟這件事。
“陛下,莫非是關君侯有變”法正問道。
劉備將書信交予法、龐二人,說道“宛城守將侯音,奉云長、子明之令,趁荊襄動蕩之際,率山民占據宛城歸義。徐晃率兵圍攻甚急,侯音連封書信與云長,求其兵馬支援。”
說話間,劉備負手背腰,說道“據子明言,云長見侯音書信誠懇,又念徐晃將新卒萬余人,故將八千步騎北上,欲全復荊襄四郡。然子明恐云長有失,遂書信與朕。”
趙云面露憂色,說道“陛下,侯音割據宛城,徐晃將萬余新卒,關將軍趁勢而進,并無問題。然今襄樊未下,宛城臨近許、潁,關將軍率兵北援,恐多有倉促啊”
“子明也因此而擔憂,言宛城距襄樊三、四百里,縱擊退徐晃,恐亦有賊寇大軍為后備。”劉備說道。
“孝直、士元以為如何”
法正眉頭皺如麻花,說道“陛下,侯音聚山民而起兵,故其帳下之兵不足以信。關君侯越數百里而援宛城,孤軍深入敵境,又無后軍為援,是為兵家之弊也”
“臣之見如法君之所言。”
龐統手持書信而動,說道“宛城毗鄰賊之腹地,侯音雖為我軍所用,但以其才略及帳下兵馬,不足以深信之。君侯立功心切,率精銳步騎北上。臣恐君侯至時,宛城已被賊軍所下。”
說著,龐統嘆了口氣,說道“南陽是為交通要地,連通天下各處。昔關君侯依漢水,控遏襄樊,使賊難以輕取。今關君侯北上,孤離襄樊,恐會被賊將所趁”
“彼時重兵守漢水,今出兵南鄉、宛城,兵力漸有分散。若有關中之兵走武關,急行至南鄉。今南鄉之卒,是為孟達所統,其兵寡而將少,若遇賊將猛擊,恐孟達所部有失也”
龐統作為襄樊人,對南陽與襄陽的地理太過熟悉了。
南漢的優勢在于水軍,孟達、傅方出南鄉,控制襄樊上游的道路;關羽、呂蒙通過水軍及大軍兵力,將襄樊包圍住,欲磨耗守軍士氣。
關羽讓孟達、傅方活動到宛城以西,自己率兵北上宛城,看似兩頭并進。一旦擊退徐晃,保住宛城,便可將曹魏的勢力逼出荊襄。
然莫忘記武關道,若有關西之兵從西北方向殺入南陽盆地,僅憑孟達所部偏軍,怕是抵御不住關西兵馬。
孟達所部若有失,關羽所部愈發的孤離,即便擊退徐晃,關西兵馬從后方截抄關羽糧道。彼時關羽將會被困在宛城,面臨曹魏各部的夾擊。
這般情況下,關羽最好的結局,莫過于沒救下宛城,直接引兵退回襄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