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霍峻、諸葛亮的主持下,重新編排尚書臺各部門組織體系。引入兵部曹,將五曹六尚書改為六曹六尚書。
三公曹,改為吏部曹,負責州郡官吏的考績,掌控官吏升遷;客曹、吏曹,合并改為禮部曹,負責教育、察舉、祭祀、執掌諸夷外交事宜。
民曹改為工部曹,舊職權范圍不變,將成都蜀錦、交嶺制糖、鹽鐵官營等相應組織歸入工部曹管理。二千石曹,改為刑部曹,負責重核州郡刑罰案件,管理州郡法官、治安等事務。
將舊五曹中有關賦稅、田畝、戶籍、俸祿等相關司曹,整合為戶部曹。而后將武官之任選、水路驛站、邊報傳送、將士撫恤等相關部門整合起來,設兵部曹。
在尚書臺設六部看似奇怪,但實際上尚書臺在成為全國政務總匯之后,將中樞各權利集中到尚書臺屬于是必然之事。
如曹魏早就對尚書臺改革,引入吏部、五兵、度支、左民等曹。名稱與后世的六部或有些出入,但具體而言其職權與六部制并無大區別。
尚書臺在經歷南北朝之后,演變為尚書省。至于中書、門下二省,因曹操父子忌憚尚書臺權利過大,故而設立中書監,即中書省之前身,以侍中、秘書郎分權尚書臺。
南漢雖設秘書監,且以王粲負責。但其目的不是分尚書臺之權,而是代皇帝負責起草文書,以及管理宮中侍郎、侍中。
歷史上,曹叡托孤時,改變托孤人選者,正是負責中書監的劉放、孫資二人。及曹爽、司馬懿輔政時,因有中書監分權,二人雙雙加領侍中,以確保二人可以插手中書監之事宜。
今霍峻、諸葛亮趁著空暇之機,調整尚書臺下的架構,與曹魏相比而言,實際上還晚了一步。
金陵行臺方面,霍峻根據其相應之事務,僅會設立部分部、司,以確保能將江東物資集中至金陵。
在侍從退下之后,霍峻重新持筆,批閱官吏人事轉遷名單。
因涉及編設六部與年終后的業績考核,吏部所上報的任官人員名單冗長,霍峻需好好研究。
“嗯?”
在刑部人員中,霍峻似乎發現什么,問道:“諸葛蕃為何人?”
吏部侍郎王祥拱手說道:“稟明公,諸葛蕃為歸義士人,其為徐州瑯琊人,為諸葛氏之遠親。我軍攻破壽春之后,諸葛蕃從青州南下投我。”
霍峻看向王祥,說道:“據舊時之法,歸義士人當受尚書臺考核,而后根據才學,委縣郡長吏。今諸葛蕃初歸大漢不久,怎能驟遷至刑部任職?”
說著,霍峻微微蹙眉,問道:“可是因諸葛氏之故,吏部加以蒙照,越級而拔之?”
吏部尚書負責人為尚書仆射馬良,而馬良屬于諸葛亮迷弟。諸葛亮或許不會因諸葛蕃加以照顧,但馬良難免會伸手幫襯一二。
不管諸葛亮本意如何,諸葛氏在南漢已經成為頂級世家,其在政壇方面的影響力已超過霍峻。
即便諸葛亮不想照顧其族人,但因各種原因也會有人出面照顧。如諸葛誕入漢之后,因為諸葛亮族弟,加之其文武兼濟。
諸葛亮顧慮多重因素,不想授予太高的官爵。但考慮到諸葛誕帶兵歸降,以及在左右的勸說下,最終授以雜號將軍,拜都亭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