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興三年,七月。
武漢行宮,朝議之會。
“臣峻言:昔中漢之末,董卓亂京畿,致海內崩裂,然曹操篡逆,威震華夏,漢陵危逼,漢統不正。所以遐邇悲惶,痛心于既往者也。”
“伏惟先帝稟乾坤自然之姿,歷鐘離之役,狼狽失據,權幸中土,風群兇妖逆知滅亡之無日,騁思順之心,鼓雷霆之勢,則曹叡之命不誅而自絕矣!”
“夫人情昧安,難與圖始;非常之事,眾人所疑。故向義之徒履亡相尋,而建節之士猶繼踵無悔。”
“伏愿陛下決玄照之明,斷常均之外,責臣以興復之效,委臣以終濟之功。臣雖庸劣,才不周務,然攝官承乏,屬當重任,愿竭筋骨,宣力先鋒,翦除荊棘,驅諸豺狼。”
“此事既就,此功既成,則陛下盛勛比隆中漢,周宣之詠復興當年。如其不效,臣之罪也,褰裳赴鑊,其甘如薺!”
侍郎持奏疏而念,先誦北伐表,后吟出師表,其聲音洪亮而有力,語氣飽滿有情感。
兩表所撰之主,霍峻、諸葛亮各持笏板立于殿中,向劉禪請詔伐魏。
有王粲為霍峻表文潤色,其北伐表不遜諸葛亮之出師表,甚至因王粲善寫詩文,在詞藻、排布上更勝一籌。
當兩表誦讀完,諸葛亮瞥了眼霍峻,又看了眼在人群中犯困的王粲,便知道此表出自何人!
擱下奏疏,劉禪說道:“二公表文情真意切,朕聞表而近落淚。今之形勢如二公所言,漢盛而魏衰。然二公常年勞師遠征,不日又將奔波南北,朕于心不忍啊!”
“陛下!”
諸葛亮持笏板說道:“臣與大司馬受托孤之重,夙夜未嘗有怠。今南土已平,可無內顧之憂;逆魏動蕩,外敵國力驟弱。不就此時討賊,恢復中土,更待何時!”
“今之形勢大利我國,臣與鮮卑軻比能聯絡,待我出兵時,可有四路兵馬取曹魏,讓其四面受圍,惶惶不可終日。”
霍峻說道:“臣出兵淮泗,為東方之兵;葛相北伐荊宛,為南土之師;陸遜謀取關中,為西陲之軍;鮮卑掠襲河北,為北疆之騎。蓋此四路用兵,縱魏有強兵數十萬亦不能御之。”
“陛下!”
白發蒼蒼的張昭出列,拱手說道:“臣逢中漢亂世,從鄉梓避難江東,爾來三十余年。今有良機如若不伐,恐再過十余年,后來之童幼,吳聲楚音,積習成俗,遂望絕于中原。”
“臣懇請陛下北伐!”
徐庶、劉琰、張飛、趙云等流浪至南方的文武紛紛出列,向劉禪懇求出兵北伐。
眾老臣或有不同之見,但他們對北伐的態度卻是相同的。漢如欲伐中原,當趁流亡南方的中原人士尚在之際用兵。若等他們去世,后代子孫習慣了吳楚,則日后有北伐之念者當會減少。
“善!”
見老臣們北伐之心堅定,劉禪也不演了,從榻上起身,沉聲說道:“天無二日,地無二主,漢室不可不興,漢賊不可不除。今大司馬、葛相不辭辛勞,愿為大漢興兵北伐,朕安能不允?”
“來人,降旨下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