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軍重兵集之,待敵歇息時,我軍發精騎殺出,賊軍必大敗而走。其部糧輜不可帶走者,就地焚燒之。”
頓了頓,劉曄笑道:“將軍立下劫糧之功,又斬首數千級,何不能令陛下悅之!”
孫權眼睛一亮,笑道:“計為良策,用軍師之策,必能有所斬獲。”
繼而,孫權話鋒一轉,疑惑問道:“僅運糧一軍,何能斬首數千?”
劉曄笑了笑,說道:“陛下有雄心壯志,諸將貪圖功利。自武皇帝起兵時起,諸將斬獲以一為十,常夸大功績,一為鼓舞軍心,二為大張功勛。”
“今將軍缺立新功,不如以劫糧殺敵為功,而后美言報與陛下。陛下既鼓舞歡喜,而將軍亦能得軍功,何樂而不為!”
謊報軍功蓋是古代軍中常見操作,將領為了自己功績,也為了手下將士的封賞,常會往多了匯報。在曹操起家時期,便有如此操作,更別說曹操收編更多部隊之后,謊報軍功之事發生更為頻繁。
其如劉曄所說一樣,謊報軍功除了對將領有好處外,對威懾百姓、盜賊亦有幫助。
早期史書亦是如此,為了吸引不知細節者,常會夸張去描寫,如劉項爆發彭城之役,楚軍殺敵三十余萬。然而有趣的是,在彭城之役的兩年后,漢軍出動五十余萬包圍項羽。
秦滅六國到西漢建國的數十年間里,若依照史記去統計所發動戰役的兵馬數量。其數目縱不到千萬之數,亦有超過五百萬之數。畢竟光白登山之圍,漢匈就貢獻了七、八十萬之數。
老實的孩子不是沒有,如楊廣征高句麗拿出實打實的百萬大軍,號稱兩百萬大軍。然如以曹操、霍峻之所為,估計敢稱四百萬大軍。
得聞劉曄之語,孫權放下心中的顧慮。
不是孫權不知道謊報軍功,而是他還沒做過這件事,難免有些不習慣。當下有劉曄這般寬慰,孫權算是敢放開膽子干了!
停下腳步,孫權問道:“以子揚之見,此次劫糧不知出多少兵能成?”
說著,孫權略有顧慮說道:“霍峻非比他人,還需小心行事!”
“將軍勿憂!”
劉曄笑道:“昔成安君不守井陘之關,終屈于韓信;趙括不守長平,卒亡于白起。今霍峻用兵雖強,但已被穆陵關所阻。故天時、人和不如地利,阻守大峴為根本之策。”
“我不失穆陵關,僅出輕騎劫抄,如能得勝,賊軍失糧;我軍如敗,退守城陽足已。”
考慮少許,劉曄說道:“今曄之見,將軍可命戴陵率步騎五千南下,以為劫掠賊軍糧隊。”
“好!”
有了劉曄這般言語,孫權徹底放下心來,說道:“命戴陵率步騎五千,出旁海道南下,劫掠賊軍糧草。”
“將軍英明!”
ps:三更來晚了,9k字。
(本章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