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峻深知即便孫權率兵南下,但想讓孫權主動率兵出戰依舊是困難之事。出于如此考慮,霍峻將目標放在齊東,欲從齊東打開戰場,從而影響到齊南戰事。
之前令霍范向西撤軍,與大軍一同包圍諸城,實際僅是霍峻的障眼法。率大軍西歸者為唐咨,霍范早已率精銳將士兩千北上不其。
霍范此番北上不其,其任務非是據城郭抵御夏侯霸,而是率精兵擊破夏侯霸,幫助大漢在齊東打開局面,從腹部瓦解曹魏的統治,逼孫權出兵與霍峻決戰。
今有了霍峻在諸城的牽制,霍范率兩千兵馬趕至不其,與諸葛誕會合,二軍合兵七千人。
在孫權與霍峻對峙期間,夏侯霸率萬人步騎東進,目標直指不其。
在得知夏侯霸蹤跡之后,霍范率兵行至沽水旁的介亭(今膠州)迎戰。
期間,諸葛誕建議率兵固守不其,消磨魏軍士氣,而后出兵勝之。
霍范拒絕諸葛誕請求,表示賊居主地迎戰,卒必無死戰之心。我軍居客地,唯有死戰方能求生。今不能速勝,何以威服青齊諸郡。
為了防止諸葛誕有求生之念,霍范燒毀港灣里的舟舸,以示一往無前的決心。
見舟舸被燒,諸葛誕無奈順從霍范,二者率兵至介亭下營。
夏侯霸見漢軍出動出擊大喜,自以為漢軍無糧不得不戰,遂率大軍與霍范交戰。
六月,兩軍在介亭展開大戰。
霍范為擊敗夏侯霸,令諸葛誕率先出兵。夏侯霸作戰驍勇擊敗諸葛誕,漢軍兵敗而走,夏侯霸引兵追之。
追擊途中,霍范令兩側伏兵殺出,諸葛誕引兵回擊,魏軍大敗而走。漢軍追殺三十余里,斬敵兩千余人,俘敵三千余眾。
夏侯霸喝止不住潰兵,加之漢軍攻勢兇猛,夏侯霸率部曲數百人敗逃至夷安。
得虜三千降兵,諸葛誕欲收降兵以漲大軍聲勢,又被霍范所拒絕。
霍范表示,魏卒兵馬皆為齊人,居青齊諸郡縣,收之雖可漲軍威,但如遭敗績,降人必然潰走。今為平青齊而來,不如放俘虜歸鄉,既安齊人之心,又可令諸城知勢而降。
諸葛誕扭不過霍范,唯有同意釋放俘虜。
數千俘虜歸鄉,令周圍城邑盡知漢軍聲勢。如霍范所言相同,膠水以東的縣邑盡數歸降大漢。
霍范乘勝追擊,目標直指膠水旁的夷安。夏侯霸自料不敵,棄守夷安城,轉逃濰水旁的高密。
霍范豈會放過夏侯霸,繼續率兵深追至濰水流域。
幸夏侯霸逃至高密時,得到其弟夏侯惠前來支援的兵馬五千,夏侯霸得以有兵拒守高密城。
七月,霍峻不動聲色與孫權隔濰水對峙。而霍范見夏侯霸據守高密城,因見帳下士卒疲憊,其遂命諸葛誕率兵兩千北至斟城,封鎖濰水下游城邑,襲擾濰西諸縣。
霍范率兵撤至夷安,以都督東萊、城陽、北海三郡之名,招撫膠東、即墨、壯武、長廣、觀陽、下密、盧鄉等二十縣。
見魏軍盡顯疲態,在霍范的招安下,齊東二十縣中有十五縣降漢。余者諸縣即便未降,但也在態度上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