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雷達的領域里,頻率,或者說是電磁波波長,是按照一定的規律來劃分的。
當年雷達剛剛被應用起來之后,只是用來遠程搜索的,這種雷達的天線架子很大,就和電視天線差不多,波長在米波段,被成為波段。
以往波段,也就是revio的首字母。
之后,隨著技術的不斷改進,選擇了23厘米的波段作為搜索雷達的電磁波,這個波段被定義為波段長波段,,ong的首字母,后來有些變化,這個波段的中心波長變為22厘米。
之后,又出現了波長為10厘米的雷達,和以前的波段對比,這個波段被定義為s波段短波段,short的首字母,也就是比波段的波長短的電磁波。
這些波段,都是用來搜索的,波長越短,雷達的精度就越高,所以,到了后期,想要用雷達精確地找到目標的距離位置之后,又出現了波長為3厘米電磁波的火控雷達,這個波段就稱為x波段,x代表坐標上的某點。
x波段的雷達精度很高,但是,它也有一個缺點,就是波長越短,雷達的照射距離就越近,所以,為了結合x波段和s波段的優點,又出現了波長為5厘米的雷達,這個波段被稱為c波段結合波段,bed的首字母。
當年,除了英國之外,德國人也開始獨立開發自己的雷達,嚴謹的德國工程師選擇了15厘米這個波段,被稱為k波段k,kurtz的首字母,德語中“短”的意思。
可惜,德國人的這個波段由問題,這種電磁波正好被水蒸氣強烈吸收。結果這一波段的雷達不能在雨中和有霧的天氣使用。為了避免這一吸收峰,出現了兩種改進的波段,一種是比k波段頻率略高ka,英語k-above,在k波段之上和略短ku,即英語k-under的,在k波段之下的波段。
由于這些波段的命名方式太亂,所以,后來國際上又搞了一個重新分類的方式,按照電磁波的順序和英文字母的順序,對照著命名了一番,不過,在國內還是使用了這種最常用的波段命名方式。
14所選擇了s波段,也就是十厘米的波長,而航天系統23所選擇了c波段,也就是五厘米的波段。后者的精度更高,可以用來直接照射目標,作為火控雷達使用,算是一舉兩得。
但是,后者的波段也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因為它的波長更短,所以,同等的輻射功率的情況下,它的搜索距離會近得多。
和14所的方桉一樣,也就是四米乘四米的矩形面積上,使用c波段的話,那么,搜索距離連兩百公里都達不到,也就是一百五六十公里而已
紅色帝國崩塌之后,據說老毛子和國內進行過一系列的合作,老毛子給轉移過來的相控陣雷達名為海獅,屬于c波段的主動相控陣雷達,實際有效距離一百五十千米。
當然了,以老毛子的電子工業水平來說,這種主動相控陣雷達,不一定能造出來,估計也就是個t產品而已。
雖然說海軍需求的這種主動相控陣雷達數量并不會特別多,但是依舊是一筆巨大的訂單,而且,在海軍的項目上獲得的經驗,還可以用在空軍的戰機和地面防空部隊上。
所以,這是一個大蛋糕。
此時,隨著雙方提出了各自的計劃,激烈的爭論也就開始了。
“美國的宙斯盾系統,用的就是s波段,所以,他們的相控陣系統只能用來發現目標,還需要專門的制導雷達來進行目標照射,實際的火力通道受限制于目標照射雷達的數量,并不能完全抗飽和打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