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091型攻擊核潛艇首艇于1968年開工,1970年下水,1974年服役。它是祖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是在沒有外援情況下,完全獨立設計建造,雖然在試航之中,前后出現過各種問題,但是最終都克服了,而且現在已經算是成熟了。
這種核潛艇,一共生產了五艘,舷號從401到405,也被叫做長征一號到長征五號。這些都是機密,咱們就是根據公開資料隨便寫哈,或許數量會更多,比如說,405號核潛艇有好幾艘之類的。
前兩艘都是實驗性質的,到了403號才算是成熟一些,在很多場合都露過臉。之后的404和405,則是經過進一步改進的型號,性能更強。
但是,不管怎么強,基本的動力系統都沒有怎么改變,還是最成熟的壓水堆,當然了,噪音也很大,遠遠地就能被西方的反潛力量發現。
個人認為,第一代核潛艇的噪音大是正常的,沒什么不好意思的,雖然可以舉例,說什么403號如何如何,但是,潛艇在水下可以靜默等待,當技術不夠的時候,我們就靠指揮能力湊,畢竟,我們的艇長都是相當聰明的。
一直沒有說話的楊喜,臉上滿滿的都是興奮,雖然弄來了這么多的好東西,但是他最關心的,依舊是數控銑床,因為這東西可以制造螺旋槳
現在,楊喜終于放心了,他就知道,上級領導一定會首先改進潛艇推進系統的,對于己方來說,這可是最重要的頭等大事啊
“不過,七葉大側斜螺旋槳,我們沒有做過,估計得實驗一段時間,才能找到最合適的形狀吧”楊喜突然又有些擔憂了。
螺旋槳什么形狀最合適這是一個復雜的學問。
以前的螺旋槳,用的都是電風扇扇葉的形狀,以為這種方式就是最好的,結果,國內有老師傅發明了關刀槳,結果發現推進效率提高了
這是一個復雜的流體力學的知識,在很多時候,根本就無法用數據來計算,只能是用實驗來驗證。
國內還是第一次接觸到這種東西,首先得實驗一番,如果直接上手制造,結果發現不合適,那就會造成嚴重的浪費了,既耽誤了時間,還花了錢,得不償失。
所以,最好是先做實驗。
但是,如果做實驗的話,那耗費的時間就長了。
聽到了楊喜的話,在場的人都是若有所思,是啊,這種事可不能冒險。
“這臺數控機床里面,有老毛子留下的螺旋槳數據。”秦濤開口說道“我們只要按照他們設計的外形,等比例的縮小一下,就是最優秀的方桉了,這點沒問題,我倒是擔心螺旋槳和傳動系統不匹配,最后還得修改減速器。”
不管是什么發動機,轉速都不低,動輒就是每分鐘幾千轉,所以,想要驅動螺旋槳,那就得在中間加一個減速機。
螺旋槳的直徑越大,轉速就得越慢,減速器的減速比就得越大。
所以,現在改螺旋槳好說,就是怕得連同減速器一起修改,因為修改這東西,就得割開鋼板,否則根本就放不進去
這樣的話,就是大工程了。
畢竟,這活兒就連秦濤也沒有干過,所以,現在說起來,秦濤還是有些擔憂的,雖然他們明州造船廠已經有了一大批的技術精湛的焊工,但是,給航母打蠟,給潛艇動手術這種事,還是沒干過的。
“這樣的話,可以先在401號上測試。首先用來驗證一下技術。”就在這時,跟在武勝利身邊,一直沒有開口說話的一個人突然發聲了“如果改動太大,那就只改動401號,其他的就算了,但是,驗證出來的技術,可以用在”
他的話沒有說完,但是,秦濤卻感覺到自己的眼皮子在跳,剛剛給大家介紹參觀了這么久,秦濤也沒有去留意這個人,現在他才終于算是人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