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種預警機目前還在測試之中,并沒有大規模換裝到美國海軍之中,目前美國海軍使用的主力預警機,依舊是e2c預警機的最新改款鷹眼2000,雖然預警機上使用了最新的8葉螺旋槳,但是用的依舊是老舊的anas145型雷達,使用的還是八木天線,對海上艦艇的搜索距離只有三四百公里。
由于預警機要承擔整個編隊的空中預警工作,任務很重,也不可能注意到五百公里之外的一艘模樣特殊的船只。
這艘船上有很多大球,哪怕就算是外行也能知道里面肯定塞進去了天線,不過,他們不會知道,這些天線并不主動釋放電磁信號,天線主要被動接收。
此時,船艙內部,有一排排的工作臺,每一個上面都有三個顯示器,有人坐在前面,不時地操作鍵盤鼠標。
“監測到x波段雷達信號,很可能是那兩架超級大黃蜂在俯沖的時候,使用雷達鎖定了我們的軍艦。”
“好啊,分析波段特征”電子戰軍官羅強鎮定地說道“找到它的信號特點,為我們以后的電子干擾做準備”
不是俯沖嗎,不是要攻擊嗎,好啊,正好被咱們分析一下雷達特征
“已經分析完成,錄入數據庫”
“這么快”羅強有些好奇。
“是的,關鍵是我們的龍芯電腦太快了。”
接收到的只是一些電磁波信號片段,并不完整,接下來需要強大的電腦來分析,才能找到其中包含的信息,從而制定相關策略。
這個就需要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了,他們的這艘電子偵察船上安裝了先進的龍芯電腦,處理這些數據小菜一碟。
“接收到uhf波段信息,以前從未接收過,很可能是那艘藍嶺號發射出來的。”
“分析,最好能破譯他們的系統”羅強繼續下達命令。
和以前不同,這次他們還能靠近到藍嶺號,這軍艦上安裝了大量的天線,是美國海軍的大腦,同時也是相當脆弱的,它要釋放大量的電磁波信號,真的到了戰場上,只要一枚反輻射導彈就能干掉它。
不過,除了硬殺傷之外,還要軟殺傷,如果能破譯這艘軍艦上的信號,那就有更大的用處了,比如說在需要的時候,可以入侵它的指揮系統,下達錯誤的命令,或者僅僅是監控他們的各種命令,就能為戰爭贏得先機。
電磁波不停地傳來,進入各種數據天線,不停地被分析,被處理,整個電子偵察船成為了此時最忙碌的軍艦。
演習的重頭戲,是對海攻擊,目標是一艘靶船。這次用的靶船還是一艘退役的巡洋艦
二戰之后,美國有大量的剩余物資,他們利用那些二戰時代的火炮巡洋艦,改進出來了第一批導彈巡洋艦,不過畢竟不是專業的,很多在八十年代就退役了,有的封存,有的拆解。
不過只利用過去的那些老掉牙的軍艦還是不行的,他們得建造全新的軍艦,在進入五十年代之后,隨著噴氣式飛機和導彈時代的來臨,他們開始建造裝備防空導彈的導彈護衛艦。第一批是五千噸級的法拉格特級,第二批是萊希級。
到了1975年,美國海軍重新劃分軍艦標準,第一批成了驅逐艦,第二批成了巡洋艦。
來希級導彈巡洋艦成為了美軍戰后制造的第一級導彈巡洋艦,在七八十年代,也曾經征戰沙場,立下了赫赫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