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年就在不知不覺中,悄然流逝。
九八年到來,閩寧村在這一年當中,仍舊還在大肆動土,各種基礎設施接連動工,學校、銀行、醫院陸續興建完成,預定要遷徙過來的八千人,也在陸續的遷徙當中。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農場里,凌一農劃了好幾塊試驗田,用來實驗他的菌草種子,實驗很順利,效果還算不錯,凌一農還特意挑出十幾種適應能力特別強的菌草種子,灑在旁邊的十幾塊試驗田里,只等今年的菌草收割以后,就能開始同步進行用菌草培育雙孢菇的實驗了。
不過對于王重而言,菌草防風固沙的效果,比起雙孢菇更加重要。
這兩年,王重可沒少和凌教授探討,王重雖然學的不是生物學,可怎么說也是上過燕大和水木這兩所全國頂尖高校的高材生,尤其是醫學和生物學之間本就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王重提出菌草和植樹相結合的改善生態的法子,得到了凌教授的認同,在綠化區域,菌草和樹苗同時交叉種植,利用菌草防風固沙,穩固水土的特性,為樹苗的生長爭取時間。
兩年的功夫,農場西邊的那邊胡楊林外頭,已經多了一片綠油油的草地了。
再來個一年左右,王重差不多就可以開始養殖灘羊了,只是一開始的規模肯定大不了。
“凌教授,您這邊人手招收的怎么樣了”凌一農和助手黃展旗答應來王重的農場之后,就直接把所有的行李、家伙什都搬到了農場里頭。
“已經招的差不多了,前天他們已經從莆田出發,再有幾天,就能到了”
凌教授招的幫手,當然不會是這些啥也不懂的莊稼漢了,而是他在學校里的學生,而且還都是成績優異,專業技能突出的那種。
“那就好”王重笑著道“再有個半個月功夫,實驗室那邊也差不多能弄好了”
“現在唯一的問題,就是水源了”關于水源之事,王重也很無奈。
金灘村早就劃歸到玉泉營經濟開發區了,可玉泉營的揚水站到現在為止,仍舊只是兩級揚水工程,就導致了玉泉營揚水站的水根本送不到金灘村。
王重也只能花高價從青銅峽市的城關站買水灌溉。
金灘村至今七十二戶人家,生活用水尚還能通過政府大力支持的井窖工程來解決,可灌溉用水,需水量大,頻率也不低,光靠地下水根本無以為繼,只能通過揚水站,以及早已建好多年的灌溉干渠、支渠,實現引黃灌溉工程。
“這確實是個大問題。”
“實驗要進行下去,水是必不可少的。”
凌一農面色凝重的道,雖然他選取出來的那些菌草都是耐寒、耐旱的品種,可也需要一定的水才能發芽破土,成長起來。
水乃萬物之源,要是連水都沒有,那他們所謂的實驗,也沒什么意義,就算實驗出來了,也無法將實驗的接過在當地推廣起來。
“咱們這里還好一些,有十二口水井、二十四口水窖,滿足實驗所需的話,應該是夠了,真正苦的,是咱們金灘村的百姓”
原本說定的是昨天就要放水的,可左等右等,也不見渠里有水,王重這邊還好,大多是試驗田,其他的地方雖然也種上了玉米和土豆,但對水的需求量,沒有小麥那么高。
可村里其他人,去年冬天的時候剛剛種下了第一茬小麥,開春以后,已經有一陣子沒下過雨了,天氣偏旱,要是再澆不上水,地里的麥子都要干死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