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叔,那你們慢慢商量,莪還有事兒,就先走了”
王重和他們招呼一聲,帶上水花,開上皮卡,離開了農場。
果不其然,就兩天功夫,金灘村八十多戶人家,一戶不落的全都報了名,開發區辦公室和扶貧組的工作人員還趁勢向四周的村寨宣傳,先是四周不少村子的村民悄悄摸摸的跑到王重他們販賣雙孢菇的集市上打探消息。
然后沒得幾天,旁邊的十幾個移民村,包括閩寧村在內幾百戶人家,同時報名,在副縣長陳金山和閩省扶貧組還有開發區辦公室,縣里、自治區的幫助下,這幾百戶人家同時向銀行申請無息貸款。
現在正是初秋,剛剛是搭棚的好時候,等到八九月份,那會兒是下種的最好時機。
凌教授和專家組的十幾個工作人員,忙的那叫一個不可開交,幾個人負責一個村子,挨家挨戶的教村民們搭建菇棚,叮囑他們主意的事項,同時還要兼著監工的活,免得村民們搭出來的菇棚達不到效果。
而王重這邊,在村民的菇棚都搭建好以后,就拉著以老辛為首的本地的菜販,在經過數日的觀察,看到雙孢菇火熱的市場前景之后,紛紛過來找上山海農副產品貿易有限公司。
此舉正中了王重下懷,公司立馬和他們簽訂了合同,他們每日固定從山海農副產品貿易有限公司的冷庫里頭拿貨,他們的售價,不得高出拿貨價格的三毛。
當然了,和同是一年一簽,現在市場上雙孢菇的售價是三塊五,冷庫給他們的價格是三塊二。
雖說現在這么一點利潤,還根本不足以讓王重在冷庫,在山海農貿上的巨額投資回本,但王重也根本沒指望就靠著自家的那個菇棚回本,甚至于過了今年,等其他鄉親們的菇棚都弄好了,王重就沒打算繼續在自家這個菇棚上賣力氣。
直接拆了的話,確實有點太浪費了,可放在那兒呢,又常年需要有人打理,精心呵護,人力成本不低,而且等到鄉親們的菇都種起來,雙孢菇的利潤可就沒那么高了。
要么改成干菇的加工作坊,要么就承包給別人。
本地的鮮菇市場肯定是跑不掉了,不過王重可不想像最開始那樣,在菜場里支個攤兒自己賣,那樣子每斤確實掙得多了一點,但量上不去,你一個攤子,甚至于十個攤子,每天的銷售額都有上限的。
王重只要管著出貨,其他人就都只能做自己的分銷商。
本地的市場,王重直接放手給老辛這些第一批找上門來的攤販,因為老辛是第一個找上門來的,而且老辛這人不錯,王重也樂得讓手下人多照顧他一些,多給他一些份額。
至于剩下的,王重早就聯系好了運輸公司,只等鄉親們的雙孢菇一上市,就發往甘肅、陜西、山西、河北、燕京等北方地區。
至于南方,王重暫時沒做考慮,畢竟雙孢菇是從凌一農教授從閩省帶過來的。
整個玉泉營經濟開發區,十幾個移民村,幾百戶人家,幾乎都同時開始搭棚養菇,其中尤其以金灘村的村民們最為熱衷,八十余戶人家,沒有一戶落下的,家家戶戶都在自家院里搭起棚子,蓋上塑料布,鋪上茅草,玉米秸稈等。
一時之間,整個金灘村都陷入了如火如荼的忙碌之中,但凡是沒有工作的,那就是全家老小齊齊上陣,七八歲大的娃娃幫著切玉米桿桿,切菌草,四五歲大的小豆丁幫著拿著個遞那個,干的那叫一個熱火朝天,干勁兒比當初建房整地時還要足。
那混合過后的糞肥腥臭刺鼻的味道,在干勁兒十足的鄉親們眼中,也根本不算什么。
一塊頭巾,自腦后往前一繞,遮住口鼻,就解決問題了。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