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花同志啊,既然你們都已經打通了雙孢菇對外銷售的渠道了,那為什么不繼續擴大養菇的規模呢”
在參觀結束之后,吳月娟問旁邊被她邀請一起陪同參觀的水花問道。
水花笑著說“這不是有心無力呢嗎”
吳月娟也淺然一笑,沒有揭破,有心無力怕是有力無心才對。
要是王重跟水花當真有幸,大可以自己建廠,將雙孢菇種植的規模再擴大個幾十倍,反正他們自己已經打通了銷售渠道,只要有菇,就能通過渠道運到外省,根本不用擔心沒地方賣。
“水花同志,你和王重同志回饋家鄉,建設家鄉的這份心,實在是讓我佩服。”吳月娟這話是發自肺腑,并非吹捧阿臾之言。
自打他們扶貧組來了海吉,來到玉泉營經濟開發區這邊,王重和水花兩口子就出現在他們的視線之中,有錢,辦窯廠,搞建筑公司,弄農場,每一樣幾乎都和當地的老百姓有關,雖然在這一過程當中,他們也賺取了一部分的利益,但他們不管是給工人們的待遇還是其他方面,別說是一個小小的玉泉營了,就是整個海吉縣,整個自治區,寧夏省,都鮮有能比得上這兩口子的。
“上次聽凌教授提過,王重同志打算在農場里弄那個生態什么來著”吳月娟有些記不大清楚了。
旁邊的陳金山適當補上一句“生態經濟”
“對對對生態經濟弄得咋樣了”
吳月娟立馬有了印象。
說起這個,水花倒是清楚的很,笑著道“啥生態經濟,就是得個名,說是養羊養雞,種草,種莊稼,種菇這些個事兒放到一起辦,羊糞雞糞還有菌草,作物的秸稈可以收集起來做糞肥,每年換新糞肥的時候,舊的可以拿去肥地。”
“原來是這么回事啊”吳月娟和陳金山都同時恍然大悟。
“這個生態經濟很好啊”陳金山聽過凌教授的課,也算是凌教授的半個學生,對凌教授還是有一定了解的“當初凌教授研究以草種菇,就是看人們對菌菇的需求量大,而當時的菌菇都是木生菌,想要大批量的種植蘑菇,不可避免的對我們閩省的森林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地破壞,所以后邊凌教授才會耗費大量的心力研究出以草養菇的方法。”
“在保護生態穩定的前提下發展經濟,這就是國家提倡的可持續發展嗎”
“”
轉眼又是大半個月。
一望無際的戈壁灘上,不知從哪年開始,已然多出了點點翠綠,而今臨近秋末,那出現在無垠戈壁灘上的翠綠也被蕭瑟的秋風渲染為枯黃。
九月上旬,馬上就要進入雙孢菇的第一次采摘了,金灘村外的麥田上,鄉親們卻也陷入了熱火朝天的忙碌之中,柴油發動機那刺耳的馬達轟鳴聲,煙囪里噴涌而出的滾滾黑煙,幾輛中小型的拖拉機,行駛在田間地里,在已經初顯肥沃的土地上,犁出一道道淺淺的溝壑。
鄉親們裹著頭巾,拿著耙子,鋤頭,翻鎬,在已經耕完的田地里鼓搗,婦人們臂上挎著籃子,在后頭播種。
為了秋播和照顧菇棚里即將進入采摘期的雙孢菇,鄉親們紛紛讓人帶話回西海固老家去,讓原本留守在西海固的家人們趕來玉泉營,幫著一起忙活。
除非是那實在走不動道的老人家,剩下的就連六七歲的小娃娃,也沒閑著,全家老小齊上陣,伺候蘑菇,鼓搗菇棚,準備秋播。
為了節省出時間來伺候蘑菇,賺大錢,許多原本舍不得花錢請機器耕地的鄉親們,也紛紛咬著牙,喊王重開動他家的那幾臺打拖拉機,幫著把自家要耕的地給耕了。
王重也沒獅子大開口,反而只讓鄉親們湊了拖拉機的油錢和給幾個司機開的工錢。
村里五六百畝地,幾臺拖拉機一起下場,三天功夫就耕完了。
而王重的農場,兩臺收割機也早就開始運作,不過收割的不是玉米,也不是小麥,而是那已經完全成熟,臨近自然風干了的燕麥草還有各類菌草。
幾百畝的草場,就是那一千多頭灘羊過冬的草料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