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組長”
牛大膽扛著鋤頭從旁邊路過,看著金花嫂和韓春梅、馬仁禮三人正拿著鋤頭和耙子和鐵鍬把耕好的地分壟開渠,不由得停下了腳步。
“你們這是”牛大膽好奇的問道。
“這不是要趕著種點夏玉米和夏大豆嗎,咱們王隊長要求咱們深耕細作,把田地分好壟,免得夏天下雨太多給澇了”馬仁禮解釋道。
牛大膽看著馬仁禮熟練運用鋤頭的模樣,不禁點了點頭“倒是有幾分莊戶人的模樣了。”
馬仁禮咧嘴一笑“這不是跟著咱們隊長努力學習呢嗎”
“好好努力,加油干活”牛大膽勉勵馬仁禮幾句,扛著鋤頭就走了,現如今天氣正好,不冷不熱的,抓緊時間能多干一會兒就是一會兒。
七八日的功夫,王重三人把小麥地初步耕了一遍,回過頭來又跟著金花嫂等人一起整地,移栽秧苗,把花生種地下到地里。
今年是第一年,王重那一畝多的水澆地和一畝多的半坡地全都用上了間作的方式,大豆和玉米配套種植。
鄉親們看著王重地里那迥異于常人的種植方式,自然忍不住好奇的打聽,得知是試驗之后,紛紛好奇的看起了熱鬧。
土改仍在繼續,除了原先的熟地之外,村子周邊余下的荒地、荒山、林地等工作隊也都陸續測量好了,并且按戶按人口分配給鄉親們。
王重又分到五畝林地,四畝多的荒地,荒地多是些砂石地,想要開出來難度不小,工作隊之所以把地分給農戶,就是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鼓勵農戶們趕緊娶媳婦生孩子,最好是多生孩子,把因為連年征戰和老蔣難逃帶走的導致的人口銳減給補回來。
為了方便互助組的工作,每個互助組組員們之間分到的地基本上都是在一塊兒。
到了秋收,王重那兩畝多間作的地里,不管是玉米還是大豆,最后收獲的總量,細算下來,都比起單獨種一種要多出不少,組員們立馬便有了決定,明年也要跟王重一樣,用間作和輪作相結合的方式。
有了水利灌溉工程,有了更科學的種植方法,雖然在肥料上還有欠缺,但麥香村第二互助組的幾人地里糧食的年產量確實都比去年高出許多,每畝地的平均產出更是整個麥香村中最高的。
來找王重打風車和脫粒機的人越來越少,畢竟這幾個東西也不是啥太稀罕的東西,工藝也簡單,王重也很大公無私的,把自己改造過的風車和脫粒機還有水車的圖紙上交給了工作隊,讓工作隊幫著上交到縣里,讓這些東西更快的普及起來,讓老百姓們能夠輕松一些。
秋收之前還發生了一件大事,工作隊的隊長周義虎相應號召,北上參加志愿軍,周義虎還對王重發出了邀請,畢竟像王重這樣的神槍手,要是去了戰場上,那可是難得的大殺器。
奈何王重有任務在身,而且又有些貪生怕死,現如今好不容易才擺脫了病魔的困擾,還沒有做好獻身,拋頭顱,灑熱血的準備,只能婉拒了周義虎,而且王重在家務農,帶著鄉親們種出更多的糧食,也能支援前線。
周義虎也只能遺憾的辭別眾人,跟著部隊坐上了北去的火車。
時間很快就來到了51年。
這兩年里,村里的互助組增加到了7個,整個麥香村的鄉親們都從地兒互助組身上看到了好處,紛紛選擇了加入互助組,牛大膽和趙有田等人也紛紛領著組員學習王重他們的先進經驗,王重也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既耐心又細致的給鄉親們講解,言傳加上身教,又從鄉親們身上收獲了不少的聲望。
隨著先進科學種植技術的推廣,鄉親們地里的產出,確實得到了不小的增幅,兩年累積下來,加上又是風調雨順,鄉親們手里也陸陸續續續攢了不少糧食。
王重又率先領著二組的組員們,合理科學的養殖家禽家畜,收集家禽家畜的糞肥,和作物的秸稈、廚余的垃圾一起放入挖好的化糞池中漚至。
每逢晚秋早春時節,干旱少雨時,王重還組織組員們到河邊開挖淤泥,把挖出來的淤泥先撒上王重用中藥調制的除蟲劑,然后再曬干收集起來,這些河泥雖然不好直接用作肥料,但可以摻入那些新開墾出來的荒地里頭。
剛開墾出來的荒地種小麥肯定不行,但像花生、玉米還有紅薯這些干旱作物卻無所謂,產量或許不高,但一年過后,只要勤耕細作,賣力伺候,挖好灌渠,也是能種小麥的。
這些分到鄉親們手里的皇帝大多是離村子比較遠的坡地,王重領著二組的成員們把一部分引渠灌溉的地開成類似于南方的梯田,余下那些地勢較高,水渠夠不著的地方,就根據地質的特點,要么種上果樹,要么就種玉米、紅薯、花生土豆這些。
其他組的鄉親們見狀也紛紛有樣學樣,但現在麥香村人口不多,生產工具落后,生產力自然也低下,是以大多數荒地都還是處于拋荒狀態,陸續被鄉親們開出來的只有三分之一左右。
秋收剛剛結束沒兩天,王重和馬仁禮還有王萬春三人正沿著溝渠檢查幾支主渠的情況,準備等今年秋播過了以后,再帶人把各灌渠統一拓寬加固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