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俄時代俄羅斯石油出口為什么不溫不火?
一個是因為壟斷經營,動力不足。
另一個是因為各國市場對石油的需求不足,俄羅斯人也不太會做生意,七姐妹之一的殼牌,就是憑借銷售和運輸巴庫的石油起家。
尤里耶夫航空公司在俄羅斯固然一枝獨秀,同行業技術領先優勢,和世界大戰期間相比已經開始下降,是時候刺激下阿穆爾這些企業了。
喬治得到阿穆爾之后,為了不引發圣彼得堡的敵意,盡可能選擇新興市場,不跟叔伯弟兄們搶飯吃。
世界大戰結束后,英、法、美、意都成立了航空公司,不約而同加大了對航空技術的研究,俄羅斯如果不行動起來,好不容易獲得的這點先發優勢,很快就會全面落后。
東印度的情況跟俄羅斯有很大不同,俄羅斯是陸權國家,憑借鐵路,可以將全國有效串聯起來。
東印度是萬島之國,雖然有全世界第三大島嶼,最有效的交通工具還是飛機和商船。
亞歷山大抵達東印度的第二天,一場風暴襲擊婆羅洲,仙本那損失慘重。
“如果說這里有什么不好,那就是地質災害實在是太多了。”
德揚已經習慣,第一時間下令賑災。
“什么樣的風能有這么嚴重?”
亞歷山大第一次知道,房子居然能被風刮走。
東印度不僅容易遭受熱帶風暴襲擊,由于處于板塊交界處,地質活動活躍,還很容易發生地震。
東印度境內有400多做火山,由于降雨充沛,水災和泥石流等
亞歷山大終于知道為什么東印度的物產這么豐富,氣候如此宜人,風景如此優美,卻還留不住俄羅斯人了。
“既然木頭房子很容易被刮走,我們就盡量用鋼筋混凝土建造房屋。”
亞歷山大不信邪,基礎建設是發展經濟的法寶。
俄羅斯的戰后重建就是從基礎建設開始的。
跟俄羅斯相比,東印度的條件更好。
俄羅斯重建的時候,要從高麗和德國雇傭外籍工人,才能解決俄羅斯因世界大戰造成的人力資源損失。
東印度的總人口雖然只有500萬,所處的地域卻是全世界人力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人力成本低廉的不像話。
相對于荷蘭統治時期,東印度的基礎設施建設有了極大提高,椰城超過百分之八十的居民家庭通了電,2萬人以上的城市,在東印度有42個。
這些城市基本上全部都是港口。
“人口還是太少了,如果我們能有5000萬人,我們將成為這片海域的霸主。”
德揚略遺憾,這事兒急不得。
和人口數量相比,亞歷山大更在乎質量。
數量不夠,可以用質量彌補,一臺工程機器的效率,可以超過100個工人,自動化水平的提高,將大大降低工業生產對工人的依賴。
當然了,人口不管到什么時候,肯定是越多越好。
(本章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