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分裂體現在方方面面,關稅這方面尤為明顯。
美國的政策一直在孤立主義和自由貿易之間左右搖擺,代表工業資本的共和黨,主張通過工業品高關稅,農產品低關稅提高自己的產品競爭力;代表農業資本的民主黨,則希望以工業品低關稅和農產品高關稅保護本土農業的利益。
美國立國到現在的關稅政策用一句話總結就是:通過高關稅維持政府收入,通過限制進口保護美國本土企業。
但是在出口上,美國歷來高舉自由貿易大旗,要求歐洲國家打開國門,向美國商品開放市場。
歐洲國家也不傻,自己的利益也要維護,所以美國獨立一個多世紀以來,不得不在大多數時間奉行孤立主義。
世界大戰讓美國嘗到了自由貿易的甜頭,美國資本家受利益驅動,瘋狂提升生產力,到1918年,美國在全球制造業生產中的比重一度占到40%。
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出口一落千丈,這就是1920年經濟危機的根源。
經濟危機對美國經濟造成嚴重影響,美國用了整整兩年才艱難轉型,當美國將視線重新投向歐洲,發現歐洲已經重回封閉狀態。
英國法國不用說,經濟本身就自成一體,如果不是世界大戰,根本不需要從美國進口商品。
德國被嚴重削弱,經濟持續低迷,無力進口。
俄羅斯組建了自貿聯盟,將一盤散沙的歐洲中小國家聯合起來,經濟同樣自成一體。
美國人驚訝的發現,歐洲經過世界大戰的洗禮,居然成為無處下口的鐵王八。
這是美國無法接受的。
俄羅斯同樣無法接受美國的雙重標準。
美國想加入自貿聯盟,必須改變一直以來的孤立主義,降低關稅標準,同樣向自貿聯盟敞開市場。
這對美國來說是一步險棋。
1924年的當下,美國商品對歐洲并沒有技術上的優勢,更多是以規模取勝。
和另一個時空最大的不同在于,這個時空的俄羅斯不僅沒有被孤立排擠,而且是自貿聯盟的領導者。
在很多新興領域,比如汽車、飛機,俄羅斯產品不僅擁有技術優勢,而且俄羅斯的工業規模,絲毫不亞于美國。
美國想加入自貿聯盟,就要向自貿聯盟敞開市場,到時候俄羅斯商品瘋狂涌入美國,美國本土企業能否頂得住俄羅斯商品的沖擊?
俄羅斯這邊其實有著和美國同樣的擔心。
和俄羅斯相比,美國商品最大的優勢是成本低廉。
俄羅斯在實行一系列福利制度后,由于人力成本的提高,對俄羅斯商品的競爭力,已經產生了一定影響。
美國雖然早早廢除了奴隸制度,黑人和白人的薪水依然存在明顯差距,除個別明星企業之外,美國大部分工廠都是血汗工廠,人工成本比俄羅斯更低。
基于目前的國際局勢,喬治要求俄羅斯企業加大對科研的重視力度,努力保持俄羅斯的技術優勢。
喬治將重點放在汽車和工程機械,以及家用電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