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不能怪英國人。
如果僅僅只是遭到德軍的圍攻倒也罷了。
連諾曼底地區的法國人似乎也不歡迎聯軍的到來,這讓史密斯實在是無法理解。
英美聯軍在諾曼底登陸,是想將法國人從德軍的奴役下解救出來,維護法國的獨立和自由,法國人為什么不歡迎
這要問英美兩國的空軍了。
在聯軍登陸前的幾個小時,英美空軍出動2000余架轟炸機,對諾曼底地區的有價值目標進行狂轟濫炸,不僅德軍,諾曼底地區的法國人也損失慘重。
德國打法國的時候,法國趕在巴黎淪陷之前停止抵抗,法國南部幾乎沒有爆發戰斗,普通法國人的生活并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
法國投降后,德國解散了法國的所有政黨,公會,禁止組織公共集會和一切示威。
這些原本應該對法國的自由皿煮造成嚴重破壞的行為,卻使困擾法國多年的黨爭神奇般的消失,法國工人也不再罷工了,沒有隔三差五的內閣倒臺,沒有了讓法國人一貫為之驕傲的皿煮選舉,法國人驚訝的發現,沒有了那張選票,他們的生活不僅沒有受到影響,反而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平靜生活。
對于相當一部分法國人而言,他們不想再回到以前的社會中,現在的生活似乎也不錯。
所以在諾曼底登陸的英美聯軍,不僅沒有收獲法國人的鮮和贊美,反而得到了不少咒罵和白眼。
英美聯軍可不會不拿群眾一根線。
雙方相持不下,丘吉爾心急如焚。
法國戰役結束后,德國政府向英國釋放和平信號,愿意和英國進行談判,以和平的方式結束戰爭。
當時英國的首相張伯倫是傾向于和德國談判的。
由于丘吉爾的堅決反對,談判才沒有開啟。
隨后開始的不列顛大空戰,導致英國損失慘重,為了轉移德國空軍的目標,丘吉爾率先組織了對柏林平民的轟炸,導致德國空軍轟炸倫敦民用設施作為報復,這對丘吉爾的個人聲譽造成嚴重影響。
現在英國國內,關于丘吉爾利用世界大戰謀求個人利益的聲音不絕于耳,越來越多英國人認為,丘吉爾是出于個人原因,才堅持不和德國進行談判。
這還真不是。
如果和德國開啟談判,那么不管最后的勝利者是德國還是俄羅斯,英國都將徹底被邊緣化,失去對歐洲大陸的影響力。
丘吉爾很清楚,一旦和平降臨歐洲大陸,將是英國的末日。
所以即便德軍按照丘吉爾的要求退出法國,丘吉爾也不會停止戰爭。
艾森豪威爾意志堅定,丘吉爾找艾森豪威爾溝通無果,于是主動致電華盛頓,希望小羅斯福出面,督促艾森豪威爾發起新的進攻。
小羅斯福左右為難,他同樣背負著巨大壓力。
美國的參戰,遭到在美德裔,以及相關利益集團的強烈反對。
小羅斯福已經開啟了自己的第三個任期,他主導的國家資本主義,使美國相關利息集團的發展嚴重受限。
對于小羅斯福來說,他唯有帶領美國贏得世界大戰,并且讓美國成為世界大戰的最大受益者,小羅斯福本人的聲望,才不會受到總統任期的影響。
否則一個“貪權戀棧”肯定是逃不掉的。
“除非我們從諾曼底退兵,否則俄羅斯不會恢復進攻。”
胡佛帶來的消息,讓小羅斯福的徹骨冰寒。
“聯系尤里耶夫大公,我要和他當面聊聊。”
小羅斯福知道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俄軍是否恢復進攻,不僅關系到諾曼底十余萬美軍的命運,而且關系到歐洲的未來。
現在情況已經很明顯了,不管諾曼底能打成什么樣,俄羅斯對歐洲的影響力都已經無法遏制。
小羅斯福并不在乎英國的未來。
如果歐洲未來的主宰注定是俄羅斯,美國肯定要搞好和俄羅斯的關系。
只有這樣,美國才能保證自己的利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