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了。
現在不是青春校園的時代。
現在是1923年,不是坐下來,在校園里好好談著,你來莪往的戀愛的時候,剛開始塑造的青春氛圍稍縱即逝,只是輕飄飄的塑造,剩下的事情,都和現代人所想的青春感覺相差甚遠。
戀愛酸甜味道,一下子被血與火的硝煙掩蓋了。
李云的蔡森。
他走在大街上,是一串長鏡頭。
逃荒的,因為戰爭而傷殘的,失去父母的孩子,失去孩子的父母。
失去一切的人。
麻木的人。
街道的殘垣斷壁和校園里青春朗朗的讀書聲絕對不合時宜。
那些丑陋的部分。
被導演拍了出來,他呈現給了觀眾,呈現給了李云。
給蔡森。
在這一片戰火摧殘之下,饑荒貧苦不公這些東西麻木而明顯,誰也看得出來呀。
蔡森就走在這路上。
今天是袁市凱登基大典。
整個昌沙的學生,都要去為他慶賀。
慶賀這位已經在走向民國的華夏,還想復辟帝制的家伙。
為什么要恨帝制和封建
沒有用語言來告訴觀眾,只是走在這街道上,就能讓人窺見一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為奴為婢的天生為奴為婢。
“我們應該什么都不做嗎”
這是蔡森的自白。
他可以什么都不做。
他們都可以什么都不做。
不會有人責怪他們的,畢竟,他們也不過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而已,作為書生又能多做點什么呢又能做點什么呢
學生這個群體自古以來,都是高貴的讀書人,預備的上層人,沖鋒陷陣,輪不到他們,流血流淚輪不到他們。
但輪不到,那就永遠不做嗎
此時此刻,在看到這斷臂殘垣的時候,在看到小鬼子侵害華夏大地的時候,前輩的努力要白廢的時候
在袁市凱想要復辟那可恨的封建王朝時,一切的一切都變得順理成章。
他們要做點什么。
他們想做點什么。
就算付出代價,也要發出自己的聲音,去做只有學生們能做到的事情,只有熱血上頭的學生們才會去做的事情。
在袁市凱的登基大典上。
學生們在登基大典上,將袁市凱的登基圣旨,全部換成了梁棲超的巨作,這個能讓年輕人們感到震撼的作品。
“袁市凱罪不起華夏民國”
在昌沙,湯總督一手操持的登機大儀,一下子就成了一個大笑話。
憤怒的聲音,振聾發聵的聲音,不絕于耳。
當這些聲音帶著學生們的期許與愿望,帶著他們對這個時代的重拳出擊之時。
屏幕前的觀眾也隨之沸騰了
“好啊好啊”
吳海在電視機面前站起身來,手里舉著的是喝了半瓶的可樂杯子。
從未有過一部青春片,能給他這樣的感覺。
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呢
這確實是青春片,他那種青春洋溢的感覺是不假的,是每一部青春片都應該有的東西。
但除此之外。
他還有一種東西。
在血與火的時代之中,屬于年輕人的青春。
在烈火之中的青春。
也是那么美麗。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